与其频繁约谈不如强化约束机制

曹中铭 原创 | 2012-03-26 08:25 | 收藏 | 投票

        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约谈了上海东华和山东正源和信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就事务所承接的、被媒体质疑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提示。

        此次约谈的主题为“被媒体曝光、可能涉嫌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防范”, 由于绿大地、紫鑫药业、胜景山河等个别上市公司或闯关IPO的企业涉嫌财务欺诈,相关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也遭到诟病。中注协有针对性的约谈,其意在提示相关事务所需注意应对市场与媒体的质疑。

        其实,这并非中注协今年首次约谈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此前,其已进行过三次类似的约谈,只不过主题不同罢了,前三次的主题分别为提示频繁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处在盈亏边缘的上市公司和业绩大幅波动的上市公司风险,四次共约谈了11家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无论是从约谈的频率,还是涉及的事务所数量与主题上,都足以说明中注协对于2011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提示的重视。

        在证券市场中,信息披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上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虚报、迟报、瞒报甚至不报的现象较为普遍。IPO市场化改革以来,上市的新股越来越多,但出现业绩“变脸”的同样越来越多。在市场常常将矛头指向保荐机构与发审委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同样作为中介的审计机构及相关的人员。事实上,准发行人所实施的包装与粉饰,主要是在财务数据上做“文章”。

         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案情重大,性质极为恶劣”的绿大地欺诈发行上市案就是典型的例子。绿大地2007年挂牌,其上市前三年则是连续亏损的三年。这样一家公司并不具备任何上市的资格,但是,在将财务数据进行一番“包装”之后,绿大地由“东施”变成了“西施”,尽管是“人造美女”,却也顺利闯关,但给投资者与整个市场均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应该说,绿大地能够混进市场,除了保代与证监会发审委之外,其当初的审计机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签字的注会同样难辞其咎。既然是造假上市,在资料与数据上就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的漏洞,然而,审计机构与相关人员不负责任的行为,造就了绿大地也能挂牌的奇迹。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讽刺。

        中注协的约谈,显然是为了防范一些问题公司、或者是存在业绩包装冲动公司的审计风险,但如此频繁的约谈,笔者以为并不足取。笔者以为,与其频繁地约谈,倒不如进一步强化约束机制,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与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严管重罚,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威慑力。

        违规成本低一直是资本市场的软肋,这一点在监管部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与相关人员的处罚上同样得到了体现。去年紫鑫药业的财务造假曾闹得沸沸扬扬,而对于应该负起责任的两位签字注册会计师,中注协的处罚也仅仅只是“通报批评”而已。如此的处罚,又怎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又怎能达到惩罚违规者、警示后来者的目的?

        目前监管部门的处罚,更注重针对个人,对于涉事机构或单位则鲜有“累及”。如基金“老鼠仓”基本上都是“个人问题”;保荐工作出现纰漏,保代才是受罚的对象;出现财务造假,签字注册会计师才是“罪魁祸首”。笔者以为,不仅对相关的人员应进行处罚,负有管理责任的机构,同样不应被放过。而且,对于机构,更应该从严从重。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