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忽视的业绩“精准”下降现象

曹中铭 原创 | 2012-03-27 07:27 | 收藏 | 投票

        本周一,中小板公司比亚迪公布了2011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488.27亿元,同比增长0.78%;实现营业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49.04%。对于比亚迪2011年报,市场关心的不是其能够实现多少净利润,而是营业利润到底会下降几何,是否会突破50%的红线。而事实则说明,比亚迪去年营业利润下降的幅度堪称“精准”。

        比亚迪曾身披“巴菲特概念股”光环,亦曾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面“旗帜”,其回归A股的消息一公布便引起市场的极大兴趣与关注。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比亚迪同样受到波及。比亚迪去年6月30日挂牌,上市后业绩立即“变脸”,其2011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仅3.27亿元,同比下降达87.55%,三季报公布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仍达84.49%。按照这个态势,去年全年营业利润下降超过50%基本上已是“板上钉钉”。

        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比亚迪的保荐代表人瑞银证券的丁晓文和汤双定将可能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处罚同样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比亚迪营业利润下降幅度最终没有跨越红线,其保代也侥幸地逃过一劫。

        比亚迪的A股上市路其实充满着疑问。其一,业绩持续下降。营业利润方面,2010年比2009年下降33.61%,幅度并不低,去年上半年下降幅度更是达到87.55%,属于明显的带“病”闯关。其二,比亚迪在IPO之前,针对投资者希望获悉其一季报的状况,往年都会准时公告季度业绩的比亚迪却迟迟未披露,直到挂牌的前一天才揭开“庐山真面目”,个中存在明显的“欺诈”嫌疑。其三,在询价路演时,瑞银证券大肆鼓吹比亚迪未来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可达16%,为其高价发行造势,复合增长最终变成了复合下降,实乃极大的讽刺。

        应该说,当初瑞银证券的丁晓文和汤双定为比亚迪的上市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关键时刻,比亚迪也“投桃报李”,将业绩下降幅度“精准”地控制在50%的红线以下,避免了两保代遭受处罚甚至是可能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的命运,真正实现了你好我也好的“双赢”。然而,事情不应该如此的简单。

        有业内人士质疑,在材料、人工的价格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比亚迪四季度突然降低成本率很难解释。而比亚迪没有踩红线,其成本的大幅下降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比亚迪的年报中,是否存在包装粉饰的“做帐“行为呢?显然,这需要监管部门的调查才能得出结果。

        事实上,新股上市当年业绩“精准”下降的并非仅仅只有比亚迪一家,而是变成了市场的“潜规则”。如2010年上市的中小板公司蓝帆股份、九安医疗、双箭股份等,其当年营业利润下滑分别达到49.26%、49.25%、48.74%,哪一家不是其中的“高手”?

        针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问题,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发行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其实,不只是新股发行时信息披露要“完整准确”,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公告等同样应履行“完整准确”的原则。对于比亚迪以及诸多上市公司年报中所出现的“精准”下降现象,监管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笔者则以为,比亚迪的年报既然有“异动”,监管部门就应该进行严查。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