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划分与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关系浅析

郝金刚 原创 | 2012-04-28 14:03 | 收藏 | 投票

       经济周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随之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不同之处是社会主义经济周期不会像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那样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平衡也不会通过经济危机来实现。

       经济周期波动阶段性的识别和检验一直是经济周期理论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关系到经济周期波动扩张和衰退的转折点判断以及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存在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经济结构的内在稳定性日益增强,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其形式和成因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在中国六十年经济建设的历程中,经济发展有时发展得十分顺利,有时又会出现比较大的滑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机制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受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日益加深。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认清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对于我们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经济周期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研究。在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自那时起,类似的危机大约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这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1977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一文中对经济周期作了如下描述:“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在二战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经济周期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总产量绝对值的变动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绝对值的扩张与收缩。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总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现代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描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对长期均衡值偏离情况的周期性变化,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主要体现为对年度经济增长率周期变化的研究。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一个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
  根据经济周期中波谷经济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古典型周期的波谷时,会出现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的下降,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增长型周期的波谷时,国民生产总值仅出现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虽然减少但仍大于零,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并没有下降。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阶段划分
  中国的经济运行了六十年,中间跨越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据此将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划分了三个阶段,包括八个周期。划分经济周期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依据形态的标准。按照经济增长率的波峰与波谷交替变化的情况,每个周期均以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回升点为周期的起点,经过逐步提高达到高峰点之后,回落到波谷,每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图形都呈现明显的上凸形态,波谷值与波峰值有明显的差别。
    点击查看大图[www.topcj.com]

    2000年以后,中国和美国以及世界范围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危机使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和调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又迅速演变为世界范围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调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中国的经济运行也开始进入收缩期,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下降至9.6%,比上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中国199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中还是第一次出现。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仍然处于这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内。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已经有转好的迹象,但能否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并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扩张期,还需要我们更长时期内的观察。 
    三、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分析
  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大致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经济周期的波峰高度理性下降。经济周期波峰时的经济增长率从第一个阶段的20%左右,回落到第二阶段的11%-15%的区间,阶段高峰经济增长率最高数值从第一阶段中1958年的21.3%下降到第二阶段中1984年的15.2%,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两个周期的波峰数值分别为1992年的14.2%和2007年的13%。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经济的扩张力度得到了控制,减少了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害。
  2.经济周期的波谷位置在明显提高。各个经济周期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在第一阶段的三个周期中均为负值,属于古典型周期。改革开放以后,每次经济周期调整时,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均为正值,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国民经济的绝对值没有下降。第二阶段的最低点为1990年的3.8%,第三阶段的最低点为2001年的8.3%,经济周期的波谷底部在逐渐提高。这种情况说明中国的经济周期类型已经由古典型周期转变为增长型周期,经济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3.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三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呈现典型的“大起大落”的特征,最大峰谷落差接近50个百分点,且经济上下波动频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大致表现为“高位平稳”的特征,峰谷落差保持在6-7个百分点左右,在第八个经济周期中,峰谷落差进一步缩小,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
  4.经济周期的长度正在逐渐延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有延长的趋势。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三个周期长度都为四至五年。而第三阶段中第七个经济周期的长度为九年,目前正在运行的第八个周期,也已经运行在了第十个年头。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周期正渐渐从短周期向中周期转变,经济周期运行的时间长度正在逐渐增加。同时,中国前七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均只维持了二至三年,而从第八个周期开始,周期的上升阶段开始延长,一共持续了八年,这成为了中国经济周期运行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
  5.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在逐渐增强,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与世界经济周期运行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同步性。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日趋明显。2008年以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正处于收缩期之中,形成了与中国第八个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叠加的状态,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止降转升拐点的时间相对延长,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具有了国际同步性的特点。
    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一)投资波动

  梁军(2000)认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中,投资又是最直接的因素。在我国,投资是国家控制社会的经济资源、指挥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手段。比如,1977年,投资增速开始回升,达到4.65%,1978年达到21.96%,有力地拉动了当年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随后,投资增速下降,1979年和1980年只有4.58%和6.65%,到了1981年跌入谷底,投资出现负增长。198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64%,经济增长加快,投资增速其后逐年回落,1983年是12.62%,直到1985年出现投资高峰,经济回升,投资增速高达39.39%。

  刘金全(2003)利用我国1992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数据,研究了我国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三个基本结论:在水平值和波动成分上,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关系,但是它们的趋势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影响关系,这意味着投资和产出之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联系,投资波动是诱导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别,存量水平上的投资率增加并未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实际产出中的投资品成分也未明显膨胀;流量成分的投资需求增加作为GDP的统计成分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投资需求仍然是扩张总需求的主要对象;投资波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率“减损效应”和“溢出效应”,最优投资路径应该具有一定的光滑性。如果频繁地扩张投资或者抑制投资,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成本。

  李延军、金浩、王竞和高素英(2003)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经济波动的成因,认为从总体经济的构成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导力量,从社会需求来看,最终需求的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因此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二)制度冲击

  胡鞍钢 (1994) 利用二阶自回归动态方程模拟政治动员的冲击影响,其结论认为,党代会具有很强的政治动员作用,经济的扩张与历次党代会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与人代会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杜婷、庞龙和杨灿(2006)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的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三)总需求冲击

  施发启(2000)认为,在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相同。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产品短缺,我国经济增长波动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因此总需求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的波动。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总需求波动,即总需求扩张导致经济增长加速,但是瓶颈产业和高通货膨胀的约束又使得经济被迫调整,经济增长回落。引起需求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工业化阶段还未完成,并且需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四)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

  简泽(2006)考察了1952—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统计规律性,概括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事实:我国经济波动具有持续性,只是到了2—3年后才表现出回归趋势的倾向;所有的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但波动程度存在差异,消费、资本存量、就业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小于产出波动,而投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进口、出口和货币供应量的波动远远高于产出波动;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就业和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出共变,并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性,资本存量领先于产出的变动,而是工资则滞后于产出的波动;货币供应量和一般价格水平是反周期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与其基本相似,只是我国周期波动的幅度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吕光明和齐鹰飞(2006)采集了23个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数据,运用CF滤波,分解得到他们的周期性成分,得出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资本形成、财政支出、进口、出口、价格水平和M0的波动性大于总产出的波动性;从业人数、全要数生产率、消费、国内贸易、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工资总额等的波动性小于总产出的波动性;劳动生产率的波动性与总产出的波动性大致相同。从业人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消费、资本形成、财政支出、进口、出口、国内贸易、名义工资总额、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M1是顺周期的;M0和价格水平是逆周期的。

  综上所述,虽然有人反对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周期的观点,但是经过尖锐的争论,学者们进一步认识到:“波动是必然的,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波动是指事物运动的非直线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波浪式发展状态前进的,否认波动,就是否认了辩证法;周期是指事物在时间上、样态上有重复的相似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否认周期性就是否认了规律性。”

  五、CRB指数与美国经济周期实证研究

  在选取实证样本时,我们选择了1970年1月—2011年5月的美国工业生产月度指数、CPI月度指数、CRB期货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1.CRB商品期货、工业生产指数和CPI相关性分析

  CRB、INDPRO和CPI相关系数矩阵

  2.工业生产指数与商品期货市场

  回顾1970年以来工业生产指数(及同比指数)与CRB期货指数(及同比指数)的关系,发现相互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INDPRO同比与CRB同比走势图

  

  CRB期货同比数据与CPI同比数据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且CRB领先于CPI波动。因此,CRB期货指数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标,从而成为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

  CPI同比与CRB同比走势图

 

  为进一步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EVIEWS6.0对CRB期货同比指数与INDPRO、CPI同比指数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CRB期货指数、CPI同比数据以及工业生产指数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检验序列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检验,各变量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

  单位根ADF检验结果

  注:1.(c,t,p)为检验类型,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p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2.临界值是在相应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的Mackinnon值;3.**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CRB、INDPRO同比序列ADF绝对值均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单位根检验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过程。CPI同比序列ADF绝对值大于5%临界值的绝对值,单位根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过程。

  当检验的数据是平稳的(即不存在单位根),要想进一步考察变量的因果联系,可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检验的前提是数据必须平稳,我们通过上面单位根检验已经确认CRBR、CPIR及INDPROR均为平稳序列,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一步研究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是Granger于1969年建立的。按常理,由将来不能推测过去,如果变量X是导致变量Y的原因,则变量X的变化将先于Y的变化。Granger指出,如果利用X和Y的滞后值对Y进行预测比只用Y的滞后值预测所产生的误差小,若,则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之后的阶数非常敏感,此处根据AIC原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阶数,经过反复筛选得到CRB和INDPRO两变量之间向量组合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CRB和CPI向量最优滞后阶数为2。

  CRB与CPI、INDPRO同比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最佳滞后期下,CRB期货指数(同比)是CPI同比数据的单向Granger原因,表明CRB期货指数非常敏感,对宏观经济变量提前有所反应,因此CRB期货指数常被认为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标;而CRB期货指数(同比)和工业生产指数(INDPRO)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两个变量密切相关,CRB期货指数上扬导致工业生产指数上升,而工业生产指数上升又刺激CRB期货指数进一步上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周期的变化决定了商品价格的涨跌,同时商品价格的涨跌又影响经济实体的运行,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是CPI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中国经济周期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分析

  为了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多阶段性的复杂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然后选择国内商品期货的主力合约价格进行实证检验。

   1.划分中国经济周期指标的选取

  考虑到近几年国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越来越短,期货市场投资更多为中短期投资,我们需要设计更为短期的指标来适应大宗商品市场的特点。基于此,我们采用月度宏观经济指标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

  (1)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工业增加值能有效地从月度数据上反映当前经济的变动情况,对GDP变量有很好的替代性。同时在目前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对工业增加值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移动平均MA(5)来代替GDP同比增长。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作为中短期指标,回顾2006—2010年工业增加值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关系可知,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通常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月度同比数据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短期指标,并对CPI采用移动平均MA(5)来代替每个月的CPI值本身。回顾2000年以来CPI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走势可以发现,大宗商品走势与CPI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2.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1)工业增加值以及CPI指标的划分标准及基本算法

  在研究宏观经济状态变量时,我们对工业增加值以及CPI均采用2阶段对应的值来划分。依据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向上和向下划分为两种状态,依据CPI同比增速向上和向下也划分为两种状态。对于本文研究的宏观经济变量,采用移动平均线做平滑,以5日均线进行滤波,向上和向下状态以斜率变化为判断基础,斜率如出现变化则认为经济周期已调整。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对应时间点划分

  CPI对应时间点划分

  200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划分

  

  3.经济周期与大宗商品价格

  在经济复苏阶段,商品市场率先复苏,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CPI成反向走势,金属板块复苏快于农产品 板块和能源化工板块;在经济过热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与CPI保持同涨,CPI的涨幅快于大宗商品市场,金属板块相对较强;在经济衰退阶段,金属领先下滑,CPI的跌幅较深;在滞涨阶段,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CPI呈反向关系,CPI上扬,导致物价上扬,进一步传导至原材料市场,令企业承担高成本,经济放缓牵引大宗商品市场下跌。2004年年底到2005年12月,大宗商品市场与工业增加值走势背离,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在2003年和2004年增速加快,从而拉动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大宗商品市场在2005年年初延续前期涨势,而中国经济在市场需求和要素供给的双重压力下,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经济增速放缓。总体来看,在经济复苏阶段和经济衰退阶段,工业增加值与大宗商品同向变化,而在经济过热阶段和滞涨阶段,物价高企会影响到企业生产进而影响经济增速。

  大宗商品价格与CPI

   

     大宗商品价格与工业增加值

  

  七、中国经济周期与大宗商品价格实证分析

  1.资产配置指标的选择

  在选取实证样本时,我们选择了1995年1月—2011年5月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指数、CPI月度同比指数、大豆、橡胶、铜收盘价连续指数作为研究样本。

  工业增加值:对于工业增加值我们进行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对于2007年至今的工业增加值1月数据直接用2月数据替代;二是对于工业增加值采用移动平均MA(5)来替代每个月的工业增加值本身,记为VA。

  消费者物价指数:选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月度同比数据,并对其做MA(5)平滑处理。

  大豆、铜、橡胶商品价格:我国商品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尚未有足够长时间段的国内综合商品指数作为代表大宗商品价格的替代指标,因此我们选取大豆、橡胶、铜这几个上市时间较长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品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下文中的大豆、橡胶、铜价格均为连续指数日收盘价,我们利用WIND自带功能经变频、计算同比两个步骤处理之后得到最后用于实证的数据序列,大豆、铜、橡胶分别记为A1、CU、RU。

  2.各指标实证分析

  (1)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工业增加值、CPI及大豆、铜、橡胶连续指数相关系数矩阵

  从上图可以发现,工业增加值与CPI、大豆、铜、橡胶相关系数较高,均位于50%左右。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大豆和CPI的相关系数远高于铜和橡胶与CPI的相关度,这和我国CPI构成权重中食品占比较大有关。另外,铜和橡胶的相关度较高,达到57.7%以上,这两个品种作为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工业品可能会更多地受到国际因素影响,从而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相关度。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工业增加值、CPI以及大豆、铜、橡胶为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

  单位根ADF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知,CPI、RU均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单位根检验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过程。VA、A1、CU数据序列的ADF绝对值大于5%临界值的绝对值,单位根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过程。

  (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以上单位根检验确认AV、CPI、A1、CU和RU均为平稳序列,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一步研究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此处根据AIC原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各个指标因果关系的F统计量和p统计值、最佳滞后阶详见下表:

  CRB与CPI、INDPRO同比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上表可知,在最佳滞后期下,大豆期货与CPI同比指数、铜期货指数和工业增加值指数(IVA)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两个变量密切相关,CPI与A1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是因为与我国的CPI权重构成有关,而铜与工业增加值密切相关主要因为铜是重要的工业金属,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工业需求景气程度的一个替代指标。

  经过实证检验,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观点:经济周期的运行决定了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同时,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济实体本身,无论是对CPI还是对经济产出都会形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
       2、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
       3、经济周期与大宗商品价格实证分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