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的在哪里?

杨玲 原创 | 2012-04-28 17:22 | 收藏 | 投票

  最近一个月我大都在外边,或是业内盛会,或是我们客户的季度策略报告会,很疲劳也有很大收获。

  一是,感觉资本市场的时代快要来临了。这个行业的人就快要迎来当年外贸、地产的从业者的巨大机遇了。吴英可免死,温州又批创新试点之后,我明显感觉到江浙人民的创新细胞重新活跃了:地下钱庄改小额信贷公司,商会的口头信用合作改项目公司合作……我只能感慨,金融领域的巨大机遇还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被江浙人发现,我等久居北京,有点只懂得‘安分守己干活’,略欠点‘站起来四处张望’。

  二是,阳光私募何等凋零。每每打开私募新闻,某私募清盘一般都是头条,或是其他内讧等负面报道。那日开会碰到原来同事,后转战PE的众多,大家都小心问,“怎么样,日子还能过吗?”我简直疑惑,怎么到哪里都是PE投资公司 ,二级市场跌成这样,难道还能和一级市场存在巨大差价?还能有那么大的机会?还能承载这么多的资本大佬和专业精英?只可怜我们这些专注于阳光私募的人,座次一降再降,被关注度一落再落。某颁奖会午宴上,餐桌上的我们也开始争论,“行业高速发展期是否已经结束了?”

  我当然属于在座的乐观者。不是因为我们的规模略大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我们去年没有亏钱,压力小些。而是从长远看,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小分支,这个行业将坐上金融领域制度改革的高速列车,未来将以难以置信的跳跃式发展呈现,就像当年的外贸和地产。

  有人说:“你太想当然了,模式呢?现在的模式下市场就快要饱和了。”我认为这个增量在于外部环境。以前,基本只有基金公司才能发行权益类产品。现在,券商成立了全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做同样的事;银行业开始成立资产管理部,不久理财也能入市,照样可以做同样的事。我想以后保险和信托会根据各自的特长,也会开发类似产品进入大家的视野。有人问:“那我们还有什么优势,怎么跟这么多强劲的对手拼搏。”我说:“我们体量这么小,干吗非要跟人家竞争?合作不就行了吗?”

  在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下,群雄竞争,我们阳光私募做代工的价值也很大啊。其实这个趋势在国内已经出现,比如保险的投连险,本来就是找基金公司做代工的。而现在信托的TOT也是这个模式啊。这个合作模式在未来其实很有市场价值。试想,如果未来基金公司有上百家,券商资管有几十家,银行资管有几十来家(包括区域型银行),信托保险的资管有几十家,加之未来的实业集团下的资管公司,这么个巨大的需求一下子涌出来,难道真的只能选择把资深基金经理的价码炒上天吗?不一定。我看可能的结果是,这些大机构最终会选择代工公司,因为人家的产品线长了,不可能专为每一产品都设一个团队,尤其是昂贵的股票市场投研团队(天呀,做过基金公司的人都知道,这些略有资质的投研人员的价钱有多高,尤其在主动管理有效的中国)。君不见,盛名如苹果,也找富士康做代工吗?

  当然,未来的阳光私募经营模式肯定会分化,有的做B2B,有的做B2C,有的干脆封闭起来做家族基金等等,但投资风格不一定要变,投资策略不一定要变,我们只要做好细分领域里的NO.1,在资本市场马上要高速发展的今天,难道还怕没有发展空间?

个人简介
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首席策略师
每日关注 更多
杨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