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知行不一”

黄凡 原创 | 2012-04-08 09:54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说到投资,似乎很多人都能随时“抖出”一大堆理论和成功经验来分享,俨然都是专家。尽管不少投资者认为自己在根据“科学决策”来做“理性投资”,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从而令“科学决策”和“理性投资”无以为继。结果,当然大多都是不理想的了。

让我们看一些“知行不一”的例子吧:

例子一:最近参加投资研讨会,交流中有不少富人都异口同声提到一个问题: 我现在手头有几套投资房,要抛吗?我往往都会反问两个问题:按市价计算租金回报率是多少?(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往往都在2%以下)您认为此时政府还会放任房价失控大涨吗?(答案多是不会)。既然知道当前的回报率不高,而长期上涨空间有限,科学决策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卖出”呀。然而,当前卖者寥寥,“知”与“行”显然不一。精明的投资者往往说:现在不卖! 等确定要大跌时再卖。然而,这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了,因为这桩买卖的决定不是通过科学分析得出,而仅是凭心理暗示而已。

例子二:前一段时期,投资者大多数在抱怨投资新股大亏。但实际却是不少投资者明知道“三高”,依然参与抢购和爆炒,期望火中取栗而暴利一把。这就出现了一边骂着发新股,一边抢着高价接盘,又盼着自己高价接盘后,突然因新股停发而被炒高获利。这与“一边控诉着交通违章,一边闯着红灯来自己占便宜”的做法无异。然而,这种“知行不一”,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创业板和中小板新股高价发行,上市后曾受追捧;大股东们趁机积极高位套现,高管们更是积极地辞职卖股!为什么?因为价值被超级高估。试想本来值一元的东西市场上有人一百元要,不卖的是傻子!股票价格其后往往大幅下跌。这意味着大股东在高价位减持,散户在高价位接盘,最终结果是财富从散户转移至大股东手里。

例子三:在年初林林总总的机构投资策略报告中,必有的一段内容就是对国内股市指数点位的预测。而“专家们”多喜欢推荐“必涨的股票”来“往投资者的口袋塞钱”,真是比“活雷锋”还亲。但是,据相关媒体统计,无论是出场费高达六位数的经济学大腕,还是被奉若神明的民间神人,近年来他们对中国股市的预测几乎全部失准。虽然实践已证明预测不靠谱,但不少投资者依然跟着个人感觉走,追随这些“投资宝典”进行机械操作。很明显,这也不是“知行合一”。其实,根据预测来操作,不是真正的投资,反而类似一场赌局,其本质是由投资者支付赌注,别人的意见决定如何下注,亏了虽可以怪“专家”,但损失的钱可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啊。最终取得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知道,投资决策应基于分析价值来把握长期方向,而并非基于短期的走向。行动上,我们就应该放弃对市场短期走势的预测了。

以股市为例,上证的2300点对应的市盈率仅为12倍左右,市场投资价值已经接近成熟资本市场水平,而上市公司的总体利润增长率远高于成熟市场。那合理的投资决定不应该是“买入并坚持吗”?此时坚持投资,长期取得合理回报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同样的道理,既然知道目前16家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平均值在5-7倍之间,市净率在1.5-2倍之间,是为历史低位;同时在整体经济增速维持平稳的背景下,银行的盈利年年增长。我们行动上不就是应该买入来等待长期合理回报吗?至于短期的波动,大可不必在意。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的贷款都会成坏帐,会影响银行经营前景云云。那么,假若如此担心房地产崩盘,为什么还敢继续持有N套的房产?这显然也不是“知行合一”呀!

个人简介
2007年10月加入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私人投资管理部门,担任副总裁兼投资总监。之前,他是汇丰银行广州的支行行长/卓越理财(资讯论坛产品)中心负责人,并曾长驻加拿大任职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资讯论坛产品)的私人投资经…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