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警惕十大“成长陷阱”

邱国鹭 原创 | 2012-05-22 09:20 | 收藏 | 投票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许多国家(包括我国A股)的历史数据都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需要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种"成长陷阱"。

  第一类,估值过高。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过高估值--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率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故事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第二类,技术路径踏空。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产业中,而这些产业(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事前预见哪一种标准最终会胜出。这种技术路径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赢家通吃,一旦落败,之前的投入也许就全打了水漂,这也是最残酷的成长陷阱。

  第三类,无利润增长。上一轮互联网泡沫,无利润增长大行其道,通过烧钱、送钱等手段来赚眼球。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让利所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

  第四类,成长性破产。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增长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

  第五类,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警惕主业不清晰、为了短期业绩偏离长期目标的公司。当然互补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另当别论。

  第六类,树大招风。要区别两种行业,一种是有门槛、有先发优势的;另一种是没门槛、后浪推前浪的。在后一种行业,成长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太成功,树大招风,招来太多竞争,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使创新者刚开始享受成功就必须面对无尽跟风和"山寨"。例如团购,稍有一两家成功,由于门槛低,一年内国内就出现3000多家团购网,最终谁也赚不到钱。另外,即使是有门槛的行业,一旦动了行业老大的奶酪引来反击,前景也不妙,例如网景浏览器的巨大成功,引来微软的反击。

  第七类,新产品风险。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稳健的消费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医药股在新产品上吃的苦头更是不胜枚举。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前预知。

  第八类,寄生式增长。有些小企业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为苹果间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为中移动提供服务,在2010年的"中小盘结构性行情"中都表现抢眼,但在2011年又跌回原形。其实,寄生式增长往往不具持续性,因为其命脉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

  第九类,强弩之末。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其实已经过了其成长的黄金时期,却依然享有高估值,因为人们往往犯了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错误,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在未来仍可持续。因此,买成长股时,对行业成长空间把握不当、对渗透率和饱和率跟踪不紧就容易陷入成长陷阱而支付过高估值。

  第十类,会计造假。价值股也有这个陷阱,但是成长股中这个问题更普遍。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成长本身并不是陷阱,对未来成长习惯性的过高预期和过高估值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个人简介
邱国鹭,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11年基金业股票投资研究经验,曾任美国韦奇资本管理公司执行副总裁、合伙人,奥泰尔领航者基金合伙人、基金经理,普林瑟斯资本管理公司基金经理。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经济学金融学双…
每日关注 更多
邱国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