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浮动”收费将产生多赢格局

曹中铭 原创 | 2012-05-24 07:4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据媒体报道,监管层拟将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即按照“对称浮动”原则,当基金业绩好于业绩管理目标上限时,管理费向上浮动;基金业绩低于目标下限时,管理费则同等水平向下浮动。

        自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面世以来,其提取的管理费费率只产生过一次变动。最初只有封闭式基金时,费率为2.5%,2001年后开放式基金出现,费率下调至一直沿用至今的1.5%。与境外基金行业相比,1.5%的费率其实并不算高。但由于无论投资出现盈亏,基金都要提取管理费,其“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才是市场质疑与诟病的焦点,去年64家基金公司5004亿元的巨亏与288.64亿元的管理费收入就是最生动的诠释。

        长期以来,要求改革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的呼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媒体通气会上,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基金管理费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而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挂钩的“对称浮动”收费模式,是否能够正式推出与实施,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毋庸置疑,历经14年的发展,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已开始遭遇“瓶颈”。一方面,基金公司家数越来越多,新发行的基金也越来越多,但基金持股市值与份额规模却不见增长。而且,尽管各家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时不乏创新品种,但新基金募集的平均份额却呈现出逐步走低的态势。自2007年大牛市之后,首发达到百亿规模的基金已经非常罕见。这样的事实也说明,基金不再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与追逐。

        另一方面,基金业人才流失严重。范勇宏的离职,标志着“老十家”基金公司总经理悉数换将;“基金一哥”王亚伟的离去,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公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的“公转私”现象一直没有“退潮”。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屈指可数,倒是“菜鸟”级的鱼贯而出。显然,基金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现行基金体制的必然。

        因为“旱涝保收”,因为只按规模提取管理费,导致基金公司更注重规模的扩张,更注重发行新基金,而往往忽视了业绩的提升。尽管每年基金业内也有年度收益率排名大战,但其中“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浓些。在实施“对称浮动”收费之后,基金公司只重规模不重业绩的现状将无形中得到彻底的改变。毕竟,没有哪家基金公司会跟管理费过不去。

        其次,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弃“公”投“私”或转行,与现行基金行业激励机制的缺失不无关系。虽然基金经理的薪酬并不低,但其承受的压力同样不低。在“旱涝保收”的模式下,基金公司对推行激励机制缺乏热情与动力,毕竟规模即意味着收入。收费模式改变后,一切都将发生变化。管理费收入的多少,将与基金业绩相关,也即与基金经理投资决策能力相关,那么,基金公司无疑将更重视人的因素,而通过激励机制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提升业绩,进而获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

        其三,有助于促进基金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基金业发展遭遇到“瓶颈”,有监管上的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与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水平有关。虽然收费模式改变后,规模不再是基金公司追求的唯一,但要规模与业绩“比翼双飞”,没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显然是达不到的。某种意义上,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基金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石”。

        其四,收费模式的改变,基金经理将更注重业绩的提升,这对于维护持有人的利益,对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加盟,对于促进整个基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显然都大有裨益。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