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上市公司“圈钱”有新招

曹中铭 原创 | 2012-08-10 08:00 | 收藏 | 投票

        日前,深交所发文要求,拟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告书中不仅要披露最近一个季度的业绩情况,还要对未来一季业绩作出预告。深交所表示,此举是为了实现公司上市前后财务信息的有效衔接,及时揭示业绩波动风险,让投资者对公司近期业绩走向和风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

        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因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而踩中“地雷”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而自2009年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新股“三高”发行的背景下,发行人以及中介受巨大利益的驱使,新股包装粉饰现象已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包装粉饰的必然结果,是新股必将露出“狐狸尾巴”而出现业绩“变脸”,是投资者因之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深交所要求拟上市公司提前公布业绩并预告未来一季的业绩,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笔者建议将这一制度也延伸至沪市。

        由于上市公告书一般在准上市公司挂牌前两天才公布,对于那些中签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即使公告显示发行人业绩出现“变脸”,这杯“苦酒”也已经吞下了。对于发行人来说,钱已经“圈”到手,也不会因为其业绩“变脸”产生任何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准上市公司在业绩披露与预告的时间上,还是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在上市的126只新股中,有36家发布了中期业绩预告,其中19家业绩预告为同比下降,占比超过一半,创业板新股珈伟股份以中期净利润预计下降95.85%至94.12%而荣获“冠军”。珈伟股份今年5月11日才挂牌,7月16日即公告业绩大幅“变脸”,股价亦随之下挫超过20%。

        此前,咖伟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鼓吹称,该公司2009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6.51%、114.69%和2.95%。但刚刚上市即“回报”给投资者的是负增长,这样的公司竟然也混进了A股市场,明显是一种赤裸裸的“圈钱”行为。

        A股市场不仅是一个“投机市”,更是一个广遭诟病的“圈钱市”。由于当初对股市的错误定位,所谓的“融资”才是股市的第一要务,A股2010年与2011年连续两年“熊霸全球”亦与之密切相关。即使是在今年,在股市极度疲弱,行情极度低迷的情形下,新股发行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仍然是如火如荼。就算广大投资者纷纷呼吁监管部门暂停新股发行,监管部门亦将之当成了“耳边风”。因此,对于市场上出现更多的“咖伟股份”,投资者不应感到大惊小怪。

        但毫无疑问,深交所的业绩披露新政,却为我们抑制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股在询价时,由于发行人以及保荐人等的误导,询价机构往往会询出较高的发行价格,进而让“三高”发行变成现实。如果发行人存在业绩“变脸”的情形,则其发行价格更被高估,相对地,发行人也因之从市场上“圈”走更多的钱。

        为了让新股发行价格更加合理,也为了让询价机构不被误导,笔者以为,深交所新政实施时间应该从上市公告书中披露,提前至新股询价前进行披露。当发行人业绩不佳或“变脸”的事实成为“公开的秘密”时,新股发行价格还会被高估吗?像咖伟股份等那些业绩快速“变脸”的发行人还能从市场上“圈”走更多的钱吗?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