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投资者真有那么难吗?

郭施亮 原创 | 2013-12-27 06:5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保护投资者真有那么难吗?

 

  “保护投资者”是管理层近年来频繁提及的五个字。然而,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权益却屡遭损害。“保护投资者”给大家的感觉似乎越来越陌生。

 

  近日,管理层再度提到”保护投资者”的问题,并强调从三个方面推进投资者保护,其一是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其二是保护投资者的收益权,引导上市公司牢固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其三是保护投资者的决策权,通过制度安排使投资者有更便利的渠道参与公司的决策,以行使股东的权利。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上述的三个方面也被多次提及,但是实际的执行效率却非常低下。很有意思的是,近年来,每当管理层公开强调投资者保护等相关话题时,股市多以下跌回应。以昨天为例,尽管管理层再度提及投资者保护等问题,但是市场却以低开低走回应,始终没有给他们留几分面子。

 

  那么,保护投资者真有那么难吗?

 

  纵观中国股市的历史,其建立之初也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即推动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的确,在中国股市成长的23年间,重融资轻回报当属股市的一大特色。以过去十年的数据为例,股市累计融资数额高达3.61万亿,而同期的现金分红数额仅为1.9万亿,两者之比高达2:1。再以近三年的数据为例,股市累计融资规模高达9000多亿,而再融资的规模更是超越了融资的额度。展望2014年,随着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发展,且配合明年1月份的IPO重启等预期,估计2014年股市的融资与再融资量将再度爆发,届时也必将冲击着二级市场。

 

  虽说中国股市为国内的经济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但是以牺牲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来换取股市与经济的表面繁荣显然是不合理的。 

 

  近一段时期,投资者关注最多的话题当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当然,面对新一轮的股市发行改革,更多的投资者对改革有着更大的期望。然而,当近期的改革方案颁布之际,投资者的期望却被瞬间打消。

 

  实际上,在本轮新股发行改革中,新股市值配售是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不过,从最新的方案来看,似乎得不到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可。其中,有一条规定,按照新的市值配售原则,需要持有一定数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资者方可参与网上申购,且必须满足1万元以上的市值门槛。换句话来说,在新的规定之下,打新股的投资者不仅需要具备1万元以上的市值门槛,而且还需要满足相对应的市值匹配量。于是,在这样的规定下,将进一步压缩打新一族的空间,或许还会引发原来持有市值的投资者抛售股票来筹集资金打新。

 

  另外,针对前期热议已久的优先股改革,同样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不过,从近期颁布的内容来看,优先股给投资者的预期似乎不太美好。按照原有的设想,推进优先股将有力化解大小非冲击的危机,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市场融资等压力。然而,就目前颁布的措施而言,优先股恐将变味。一方面,优先股或许将为大型上市企业打开再融资的空间;另一方面,从优先股的征求稿内容来看,其在发行结束之日起的三年后可以转换为普通股,即为未来的持有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预期。于是,在这样的预期下,推行优先股的意义就完全变味了。

 

  在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中,融资与回报是密不可分的。虽说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股市的首要功能是融资,但是笔者认为,投资同属股市中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对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市场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而市场的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因此,当地大多数的民众更倾向于通过投资股市来实现资金增值以及养老的目的,这也是保护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试问,在中国,谁敢借助股市来实现养老呢?

 

  笔者认为,“保护投资者”之所以难以成行,关键在于股市建立的初衷完全是以融资为目的。不同的经济背景造就了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因此,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股市的发展模式真的需要转变,而以往过度的股市融资不仅不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无法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