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缘何沦为猴市?

郭施亮 原创 | 2013-04-26 06:5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对投资者而言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近期A股上蹿下跳的走势也进一步印证了此标语的正确性。

  普遍投资者以为股市只有牛熊之分,而鲜有投资者知道在牛熊市之间还存在着猴市。在中国股市二十二年的历史中,全年累计涨幅超过50%的年份有七个,分别是1991年129.41%的涨幅、1992年166.57%的涨幅、1996年65.14%的涨幅、2000年51.73%的涨幅、2006年130.43%的涨幅、2007年96.66%的涨幅以及2009年79.98%的涨幅。当然,上述的牛市年也具有着特殊性的意义。

  以2000年的牛市行情为例,当时全球股市对高科技股的未来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从而推动了一波全球性的科技股狂潮。以同时期的纳斯达克指数为例,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从1500点飙涨至5048点,累计涨幅巨大。而国内也颇受全球科技狂潮的影响,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科技股狂潮。又以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为例,当时助推股市走牛的因素众多,而最为关键的是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当时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大股东流通兑换的问题而实施的改革也刺激了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导致当年股市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虚假虚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虽然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长期并存的状况,但是也以极为迅猛的方式扩充市场的容量。根据数据统计,2005年股改前股市的流通市值仅为8570亿,而三年后流通市值飙升至3.61万亿。截至目前,股市的流通市值已经达到15万亿。最后笔者郭施亮谈谈2009年的那一波小牛市背景。2007年至2008年,股市经历了巨幅震荡的走势,A股更是走出了倒V形态。全球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不少企业走上了绝境。为了挽救经济困境,当时中国动用了四万亿提振方案,方案将以投资为主要领域。确实,四万亿加地方十万亿的投资提振措施促使当时的经济出现了“V”型反转。然而,29%的M2增速带来更多的是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分配。大部分的投资资金其实没有真正投放到经济实体中,而是借道通道进入了楼市与股市,这也导致了当时股市楼市大幅飙升的局面。经济数据虽然上来了,但是企业的环境却恶化了。而过度地依赖投资的刺激作用,而削弱了消费、进出口的占比位置,导致了企业的库存大幅增加,直接带来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

  尽管在年份数上,中国股市上涨的年份总数略多于下跌的年份总数,但是由于中国股市存在快涨慢跌的现象,一年的涨幅往往需要数年时间的消化整理,因此A股也被认为具有牛短熊长的特征。不过,近年以来,中国股市却显示出典型的猴市特征。除了上述提及的历史性问题外,股市交易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存在等因素也是导致近年股市变“猴”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股市上涨离不开资金,而资金离不开信心。信心来自哪里?就来自于政策经济的明朗预期。然而,近年股市政策朝令夕改,而经济数据又颇显疲弱。另外,每当股市有所回暖的时候,政策面利空又会随之而至,从而导致市场投资信心无法形成有效的扭转。于是,猴市行情也就应运而生了。

  因此,市场信心的恢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股市具备吸引力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自身素质提上来了,股市才能够走好。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