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IPO财务核查

曹中铭 原创 | 2013-06-04 07:21 | 收藏 | 投票

        历时5个多月的在审企业IPO财务核查日前收官。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5月31日,拟IPO排队企业数为666家,自年初以来共有269家企业的IPO申请终止审查,其中主板135家,创业板134家。显然,终止审查企业数所占的比例并不低。

        从2010年开始A股连续三年“熊霸全球”,市场的低迷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严重,呼吁暂停发行新股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在去年四季度IPO处于事实上的暂停态势下,拟上市的在审排队企业又逐渐形成IPO堰塞湖。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启动IPO财务核查,对于缓解IPO堰塞湖的压力无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其实,IPO财务核查的启动,更与近几年来新股业绩“变脸”现象愈演愈烈关系密切,新股业绩频现“变脸”,凸显出包装粉饰现象的大行其道。而所谓的包装粉饰,本质上就是发行人的造假上市行为。显然,监管部门对此不能坐视不管。

        纵观“被终止审查”的企业,值得关注的方面并不少。其一是已过会企业的“折戟沉沙”。如多年来神舟电脑一直为跻身资本市场不懈地努力着,曾经三次上会三次被否,第四次上会获发审会通过,但在此次核查中“中枪落马”,再次与资本市场失之交臂。其二是农业与消费类企业占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申请终止审查的涉农企业将近30家;而像富贵鸟、千禧之星珠宝等消费类企业也赫然在列。其三是不乏知名企业。除了上述的富贵鸟之外,像中国建材、永煤集团、京客隆等均“榜上有名”。

        在所有的终止审查企业中,中国建材的“退出”,无疑最受关注。此前,大型央企从H股回归A股,从未出现过“失败”的案例,更别说进入审核程序后终止审查了。即使是以其央企的“光环”,证监会发审委也会一路绿灯,更何况对于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央企,还存在特批上市这一“通道”。然而,在此次核查中,中国建材居然也被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试想,如果监管部门没有启动IPO财务核查,休说是中国建材,像神舟电脑这样已过会但再次被发现问题的企业恐怕也不会被终止审查。如果其拿到了核准发行的批文,针对相关问题,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等大可以像隆基股份那样采取“措施”蒙混过关,留给市场的又将是一家问题公司。而且,如果不启动财务核查,IPO堰塞湖的压力不可能“被缓解”,也不可能有多达269家企业终止审查,尽管个中或许有某些企业会被发审委否决,但能够“混”进市场的企业肯定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动IPO财务核查,其最大的意义是将诸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清除”出局。当然,有了此次的核查,今后亦能对相关企业与中介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IPO财务核查虽然像“过滤器”一样对在审企业筛选了一次,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监管部门到在审企业以及相关中介等,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显然也不是小数目。尽管这亦是市场监管前移的举措,但亦是被动地应对在审企业的包装粉饰行为。笔者以为,监管部门“自发”地启动财务核查的举措,应该转变为发行人与中介机构的“自觉”行动。在这一切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对于违规行为的严惩与严厉处罚。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