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批上市”当休矣

皮海洲 原创 | 2013-06-05 06:02 | 收藏 | 投票

    鉴于5月31日是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IPO)专项财务核查自查阶段的收官之日,因此在临近大限的最后一周内(5月27日~31日),IPO排队公司掀起了“撤单潮”,共有75家企业的IPO材料终止审查。当然,也有逆流而上的企业加入到IPO排队企业中来。比如,国泰君安首次进入IPO在审企业名单,拟在主板上市,目前处于“初审中”。

    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加入到IPO排队的队伍中来,这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过,国泰君安加入到IPO在审企业名单中来却似乎并不寻常。伴随着国泰君安成为IPO排队企业中的一员,有关国泰君安或将“特批上市”的传闻也在市场上流传开来,国泰君安进入IPO初审也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对于“特批上市”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实际上,一直以来“特批上市”就伴随着IPO的进程如影相随。众多的“中”字头股票都是“特批上市”的产物。四大国有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水电,中国西电,中国化学,中国一重等等,几乎无“中”不“特”。包括最近在香港上市、且有意回归A股市场的银河证券,也是“特批上市”的产物。可以说,A股市场的IPO进程充斥着“特批上市”。

    但“特批上市”显然不是中国股市的福音。因为“特批上市”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特权”,利用特权来上市。这与最近几年来管理层所倡导的市场化原则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在一个向市场化发展的市场里,却充斥着“特权”,这不仅不利于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尤其重要的是“特批上市”明显违背三公原则,对民营企业及诸多IPO排队企业明显不公。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特批上市”明显让“三公”原则遭到践踏。由于“特批上市”企业多以“中”字头企业为主,或是股东背景强硬的公司,这对于众多民营企业来说明显不公平。而且放眼目前的IPO市场,IPO排队公司形成A股市场的一道IPO“堰塞湖”,为了减轻IPO压力,证监会通过IPO专项财务检查的方式将269家企业堵在了IPO的大门之外。但“特批上市”公司却可以不受IPO排队之苦,可以插队上市。这对于众多的IPO排队公司来说明显不公,特别是对那些排队两三年后最终被终止审核的公司来说尤其不公平。

    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批上市”往往意味着“带病上市”,让企业带着问题上市。因为是“特批”,这些“特批企业”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正因为是“特批”,所以在上会的过程中,发审委往往只是走过场,并不会对“特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把关。以至这些“特批企业”上市后成为问题公司的代名词。如“特批上市”的中国建筑,每股净资产只有0.71 元,资本公积为负57.72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4.3%,完全就是一只ST股形象。

    正是基于“特批上市”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因此为了中国健康发展的需要,笔者衷心希望“特批上市”能及早叫停,退出历史舞台。至于国泰君安还是不要“特批上市”为好。

 

个人简介
资深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21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2001年通过证监会证券投资分析专业资格考试。已在全国主要证券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论、股票炒作心得体会为…
每日关注 更多
皮海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