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点为何难成最终底部?

郭施亮 原创 | 2013-07-09 06: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截至7月8日收盘,各大指数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如下:上证指数9.36倍、深证成指25.52倍、中小板指数32.61倍以及创业板指数的52.72倍。另外,自今年以来,各大指数的涨跌幅情况如下:上证指数下跌13.7%、深证成指下跌16.22%、中小板指数上涨5.22%以及创业板指数上涨44.37%。

  通过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各大指数呈现出严重分化的走势。若以主板市场的年内走势作为标准,即今年中国股市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排名为倒数第四,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和捷克。相反,若以创业板市场的年内走势作为标准,即中国股市将成为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针对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存在严重分化的走势,笔者郭施亮认为主要存在以下的影响因素。

  第一、中小市值品种受经济下降的影响远低于以周期行业为主的大市值品种。今年属于中国经济转型年,而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经济持续下行的被动局面将会无法避免。于是,受到经济影响较大的周期行业必将受到较大的冲击。从近期的股价表现分析,以券商、煤炭、有色金属等周期性品种出现了大幅度下挫的走势,这样的走势也印证了经济下降预期对股价的提前反映。相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消费、医药、电子为主的中小市值品种却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而这类品种基本集中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从今年以来的走势分析,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表现远远好于主板市场。

  第二、市场流通市值巨大,存量资金无法拉动大市值品种,于是加速转移至中小市值的品种。一般而言,市场要展开一波较强的反弹行情,则动用的增量资金需要超过流通市值的10%。以当前14万亿的流通市值计算,即市场需要满足1.4万亿的增量资金才能形成一波较有力的反弹行情。然而,在当前场内资金相对紧张,且受到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冲击的环境下,市场要想满足1.4万亿的增量资金量似乎有点天荒夜谈。因此,在资金量不充沛的环境下,存量资金需要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于是受益于经济转型的中小市值品种就受到了这类资金的关照。

  近期市场的利空性因素较多,除了颇受争议的IPO重启传闻外,国债期货的获批和创业板放宽准入门槛等消息也大大增加了市场的压力。况且,在当前极度疲弱的市场环境下,哪怕是一些风吹草动,也能够将指数拖下数十个点,因此周一大盘的大幅下挫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期指频现贴水的现象。以周一的市场为例,期指贴水更是达到35点,而巨大的贴水空间也促使部分资金寻求套利。不过,在市场投资信心严重不足的前提下,期指大幅贴水也属于正常的现象,短期或许能够为指数赢得一点反抽的动能。

  自6月25日上证指数创出1849低点后,目前已经运行了九个交易日。虽说1849点成为了阶段性的底部,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也难以成就超级大底,笔者郭施亮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各大指数对应的市盈率依然不稳定,未来仍将出现价值回归的走势。虽说当前上证指数的对应动态市盈率不足10倍,但是该PE值主要依靠权重品种超低的PE均值拖低。如果剔除了权重品种的PE水平,则沪市的动态市盈率将高达25倍以上。因此,笔者认为,估算指数是否低估主要关注深证成指的动态PE值。按照当前的估值水平,深圳成指的动态PE为25.52倍,静态PE高达35倍。对比历史性大底的PE水平,深圳成指的极限PE值为16倍,而价值区域为24倍以下。可见,当前的市场距离价值低估区域仍有一点距离。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错杀股票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如今已经重归至极限低估区域,未来极可能成为领先指数上涨的品种。

  第二、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仍在高位。按照以往的见底规律,当指数完成最后的见底阶段,必然会经历大市值品种和中小市值品种的合力暴跌。如今,虽说大市值品种已经经历了快速下挫的行情,估值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压低,但是部分中小市值品种依然处于高位,而且拐点仍有进一步确认的要求。短期来看,形成这种合力下挫的格局可能性不大,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结构分化走势或将延续。

  第三、中国石油的异常走强并非市场见底的信号。根据历史经验,每当中国石油出现异常拉升的走势时,市场往往仍需要进一步探底。而中国石油的强行拉升更大可能在于大机构的刻意做盘,掩护大部分品种的出货。如今,中国石油出现罕见性的八连阳走势,且拉升均出现在尾盘最后时刻。可见,主力拉升的意图非常明显,而尾盘的刻意做盘也看出机构实力的软弱。

  第四、整个经济环境不支持1849点成为超级大底。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产能过剩等消极性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前期积淀的问题繁多,中国经济急需一场破釜沉舟式的改革,而这场改革也必将牵涉到更多的利益层面。因此,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也必将成为经济转型的牺牲品。按照当前的形势,中国的经济转型起码需要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需要面临至少3年的痛苦期,当然股市也难逃一劫。

  综上所述,股市虽然到达阶段性的底部,但是前期的1849点较难成就最终的底部。就目前而言,由于股市的融资功能已经被过分利用,而股市的吸引力也大幅降低,要想重新修复必须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结构性行情将是未来市场的主基调,齐涨齐跌的局面或将不复存在。不过,对于部分被大幅错杀的品种,投资者可以逢低中线吸纳,享受未来可能出现的价值修复行情。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