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事件引发五大质疑

郭施亮 原创 | 2013-08-19 07:1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013年8月16日,中国股市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奇观。当天11时5分左右,沪指突发性大涨近6%,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超级权重股票出现集体涨停的走势。随后,受到光大证券乌龙指等消息的冲击,股市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格局。截至当天收盘,沪指下跌13.43点,跌幅为0.65%,全天的震幅超过6%!

  回顾周末各大主要媒体的版面,光大乌龙指事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管理层对光大证券展开了立案调查,光大事件将成为短期中国股市走向的重要指标。于是,笔者郭施亮对此事件提出五大质疑。

  第一、 光大为何仅用20亿就能够撬动具有14万亿流通市值的股市。在8月16日上午11时5分至7分,光大仅用20亿就能够撬动71只超级权重股票涨停,对指数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从各权重股票的撬动数据分析,中国石油5318万、浦发银行1.06亿、中国石化4822万、民生银行2.21亿、工商银行1.28亿等。通过上述数据推测,未来大机构大资金也可以利用一定量的资金就能够起到撬动中国资本市场的目的,这也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存在较大的金融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认为,当前中国股市的结构设计非常不合理。以工行、中石油、中行为主的超级权重品种占比整个市场的流通市值超过一半,大资金大机构往往可以利用权重占比就可以撬动整个股市。

  第二、 当天股市为何会出现第二波大幅上涨的行情呢?如果说周五光大的策略交易属于意外事件,那么在出现瞬间的拉升行情后,股市理应回归常态。然而, 从周五的盘面不难发现,指数经历了第一波上涨行情后,随后再度出现上涨的走势,该如何理解所谓的二次上涨走势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种解释,其一是盘面上的跟风资金,即误以为市场有重大消息出台的资金;其二是程序化的大资金进场。当短期市场出现明显的趋势逆转时,就会促发其他程序化的交易资金进场,从而促使股市做多力量的集聚;其三是ETF的T+0申购模式引发的套利机会。针对日内波动操作ETF的T+0申购模式,当时的行情就会对大资金产生极佳的套利机会。综合上述三点,就能够解释当天股市的二次上涨走势。

  第三、 光大的策略交易意在配置中国重工的股份?从公告中可以发现,今年8月15日中国重工拟以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收购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支持相关子公司军工军贸、能源装备等业务项目建设,从而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并在公告中提示延期复牌,但复牌时间不晚于今年的9月30日。通过分析,中国重工拟注入装备总装的业务将会对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相应的估值也需要重新衡量。因此,光大拟申购ETF,从而得到中国重工的股份配置也成为市场的猜测点,当然目前也仅属于质疑的阶段,未来仍需关注事态的发展。

  第四、 光大期货空单激增,该如何解释?从上周五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数据分析,当天光大期货的空单量大幅增加了7023手,持仓量高达10194手,创出了历史之最。根据机构测算,当天新增空单对应市值为48.2亿元,而保证金总额达到5.76亿元。当天上午光大的程序调用与额度控制错误导致其在现货市场中亏损巨大,下午却利用股指期货弥补亏损,不禁让市场感到可疑。笔者认为,光大期货当天的空单激增存在几个看点,其一是该操作是否属于内幕交易。笔者认为,光大期货当属光大证券的全资子公司,而在中午光大实行临时停牌后,至14:25分才确认乌龙指,中间的两个小时就属于明显的消息漏洞期。在当天的13时至14:25分,公司利用信息优势与时间优势埋下空单,明显违反了市场公平与信息披露透明等规则,不排除存在内幕交易的可能。同时,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即国内市场的交易机制极不对称。上午大资金大机构在现货市场交易失误,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等套期保值工具弥补损失。相反,中小股民由于交易门槛的限制,只能通过做多交易才能实现盈利。当股民操作失误或者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由于缺乏套期保值等配套措施,因此亏损就不可避免了。笔者认为,恢复T+0交易模式或者在维持T+1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将股指期货等做空工具的交易模式设置为T+1,这样才能够保证市场的公平性。

  第五、 500亿海外资金借道光大的传闻猜想。有消息称,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对其内部台湾团队开发的投资模型进行测试。由于忽视了测试环境为实盘交易系统,加之测试时,把拟买入3000万股误变成3000万手。因此,不少市场人士怀疑,会否存在海外资金借道光大自营流入国内股市的可能。笔者认为,从不同版本的解释依据也可以发现不少的漏洞。当前国内券商自营业务中有大部分参与高频的套利交易,若严格实行风险控制,则将会影响到套利交易的整体收益。因此,当前券商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会过于严格。其实,光大的自营资金在整个券商行业中不算多,海通占有资金量达到150亿元,而中信的自营更是超过300亿元。因此,在这一条自营路线上,部分券商存在明显的风控漏洞,而光大的乌龙事件更是为券商行业拉响了警钟。当然,目前光大乌龙事件的最终结局依然是个谜,也不排除存在海外资金借道入市的可能。

  光大事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一事件或许会对管理层的发展思路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郭施亮认为,未来管理层或将出台几项措施,其一是延迟国债期货的上市时间。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虽然已成历史,但是当时壮观的情景却令人无法忘却。在短短的7分钟内,空方主力疯狂抛出1056万口卖单,从而导致当天满仓做多的机构集体爆仓!如今,虽然配套的措施有所完善,但是经历了光大乌龙事件后,国债期货的上市或许会对市场产生更严峻的考验。显然,当前国内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到位;其二是暂缓券商的创新业务。经过光大乌龙事件的考验,券商的风控系统存在较大的漏洞,而过往盲目的开拓创新也直接降低券商对风控等程序的重视程度;其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将对违规的机构采取更严厉的处罚,对相关的从业人员实行市场终身禁入等措施。

  在全球的证券市场史上,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乌龙事件。但是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其后的补救措施也是做得相当到位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毕竟还是年轻,而透过光大的乌龙事件也可以揭露出当前国内市场的脆弱性。光大乌龙事件是国内的首例,同时也希望是最后一例。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