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管执法 让“口号”靠边站

曹中铭 原创 | 2013-09-02 08:02 | 收藏 | 投票

        上周股市最受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光大证券的乌龙指。虽然境外市场不时传出乌龙指的新闻,但A股市场诞生20余年来却还是首次发生。除了光大证券乌龙指外,中国证监会欲在今后的监管执法工作中“亮剑”的消息亦不可被忽视。

        8月19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稽查执法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肖钢主席在会上还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什么机构、什么人,违法必惩,违规必究。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坚决查处大案要案。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内再次强调要加强监管执法工作。本月初,肖钢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监管执法: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执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种种迹象显示,中国证监会正逐渐回归其角色定位,把监管执法置于首要地位。

        诚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执法面临着执法资源、执法队伍、执法手段、执法环境以及执法任务与执法模式等多方面的短板,而人情世故、不敢碰硬、不坚持原则、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端则难辞其咎。特别是,作为监管者,也常常陷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其实,历任市场监管者都喊出了严惩违规行为的口号,如郭树清在任时曾表示对违法失信行为“零”容忍。不幸的是,监管者的严惩往往很难付诸于行动,这亦是市场违规成本低的根源之一。

        应该说,股市诞生20余年来,监管部门也查处了一些大案要案,如大庆联谊欺诈上市案;蓝田股份、东方电子与银广夏财务造假案;还有性质极为恶劣的绿大地、万福生科欺诈发行案等,这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于打击违规行为,震慑欲铤而走险的违规者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监管部门最终隔靴搔痒式的处罚,睁只眼闭只眼的监管方式,不仅使自身的威信打折,更导致整个市场的诚信打折。

        在万福生科案中,中国证监会对于保荐人平安证券的处罚堪称“史上最严厉”,没一罚二、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两保代及保荐业务负责人与内核负责人等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等均属史无前例。尽管如此,市场认为对平安证券的处罚仍然偏轻,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监管部门没有撤销平安证券的保荐资格。试想,如果该案中平安证券保荐资格被撤销,又会产生多大的震慑力与效果?

        就像“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喊了许多年,而中小投资者的弱势地位丝毫没有任何改观一样,严惩违规者也一直被监管部门挂在嘴边,口号喊得够响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实际上,市场监管执法,我们并不缺少空喊口号的鼓吹者,但偏偏缺乏认真履行职责的实干家。但做任何事情,“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严惩违规者如是,监管执法亦如是。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已决定立案调查,并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在监管部门频频表态要强化监管执法的今天,对光大证券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严肃处理”,将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中国证监会能否挣脱审批者的桎梏,成功转型为市场的监管者,我们不妨等着瞧!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