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风险盲目打新将吞苦果

肖玉航 原创 | 2014-01-15 06:3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沪深股市重启IPO,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参与“打新”的热情都无比高涨,而面对发行PE不断走高、估值风险高挂的新股,漠视风险的盲目打新恐将在市场上付出高昂的代价。

  虽然经过了新一轮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规定越来越严,但从已经确定发行价及公开询价过程的14家公司来看,机构高报价与公募基金逢新必打、保险(放心保)资金政策放松进入、风险淡化等仍然是沪深股市鲜明的特色。统计显示:14只新股各自的询价对象中,报价最高的10个机构给出的申报价,平均比最终发行价格高出46.78%。作为理性的投资机构,公募基金为何如此高报价?说起来,这依然是“新股不败”的效应及相关利益询价等因素在作怪。观察发现,由于询价机构与主承销商的推波助澜,在目前确定新股发行价的14家拟上市公司中,从事工业阀门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纽威股份,发行市盈率高达46倍,而在其计划挂牌的上交所,目前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

  笔者认为,A股市场的打新热有其历史的成因,这包括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还有参与机构的推波助澜等等。但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未来A股市场的打新热潮必将面临巨大风险,特别是高价发行且泡沫明显的新股。

  不错,沪深股市以往确有很长时段始终在演绎新股不败的神话,但也有过新股上市的破发潮,比如2011年就出现了新股大面积退潮的情况,大部分打新资金阶段性亏损加大。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两市共有282只新股上市,有高达77只上市首日即破发,占比高达27.3%,其中首日跌幅最高的达到了23.16%,282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相应缩减至21.08%。2012年,两市共有155只新股上市,有高达41只上市首日破发,占比达26.4%。破发幅度最大的是加加食品,首日跌幅高达26.33%。

  与以往相比,此次新股发行的最大不同点是老股转让,而看已确定发行价的那些公司,老股转让金额高者数十亿,低者也有数亿,如此之大的存量发行,已大大压缩了这些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空间,先期兑现所带来的吸金效应正扩散。再从资金面看,目前仍有700多家公司的股票待发,加之新三板市场约2000家左右的另类股票供给,短时间内A股市场的股票扩容压力是非常大的。你想,大家都想从新股上大赚一笔,压力深重的新股还怎么能活跃起来?

  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地重复。从制度深处说,A股市场经久不息的打新潮,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及投机性较大的重要体现,而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来看,终将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向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目标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对高估值、高风险股票形成较大的压力。而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打新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也很不同。就以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国香港股市为例, 2013年有81只新股在香港股市主板挂牌,而看市场表现,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不在少数,仅有少数股票显示出持续的溢价效应。A股中低市盈率的光大银行(以7倍左右PE发行H股)于去年12月20日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后,股价破发,2014年1月7日股价为3.77港元,较招股价3.98元跌去0.21港元。其他如和谐汽车、荣阳实业、重庆银行等均表现不佳。值得说明的是,从事移动电讯产品的铝壳生产及销售的荣阳实业,虽然拥有“苹果概念”,但公司上市后股价却一落千丈,2014年1月7日收报1.35港元,较招股价4.13港元跌幅已达惊人的66%,成为2013年新股第一熊股。这些例子说明,在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新股整体不败几无可能。而随着市场化与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沪深股市终将合理回归。

  看这次首批14家IPO公司的定价,平均PE已形成风险溢价,考虑到2014年整个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似难有大的宽松,可以预期,这些新股未来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股价的上升空间有限。满怀希望想从打新中大赚上一笔的打新者应千万保持头脑清醒。

个人简介
河南九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获国家证券投资咨询和证券交易两种资格证书。自1994年开始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研究,以理性投资为主,注重公司基本面与技术面的结合,经历过中国股市多次的大行情,并把握较好。先后在国有…
每日关注 更多
肖玉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