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新政”让沪市雪上加霜

皮海洲 原创 | 2014-01-16 05:5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1月8日(昨天),A股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走势。一方面是代表A股市场走势的上证指数继续保持低迷的格局,当天上证指数下跌2.98点;另一方面创业板大涨52.74点,涨幅达3.90%,同时中小板也上涨了31.38点,涨幅0.63%。与此对应的是,深市成交金额达到1127亿元,其中创业板就达到420.9亿元,中小板达到468.2亿元;而沪市成交金额只有629.4亿元,深强沪弱的格局进一步加剧。

    从表面上看,昨天的两极分化走势是保监会1号文作用的结果。1月7日晚,保监会紧急发出《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4)1号〕,明确放行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创业板出现大涨走势。但实际上,深强沪弱的加剧,更是“打新新政”作用的结果。

    其实,同样是在昨天,沪市并不缺少利好消息的刺激。这其中至少有两则消息可以称为是“重大利好”。一则是《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监管层面谈银行和大央企 希望破净大公司回购股份》;一则是保监会发布《保监会试点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经国务院同意,保监会近期将启动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持有历史存量保单的保险公司申请试点。但两则利好消息都在沪市打了水漂。

    为什么沪市没有因为两则利好消息而振作起来呢?究其原因在于两则利好的兑现具有不确定性。就前者来说,监管层只是希望破净大公司回购股份,但这些大公司是否回购股份,回购多少股份则是这些大公司自己说了算的,并不是监管层能够强迫的。而就后者来说,不确定性更加明显。毕竟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保险资金正在持续离开蓝筹市场,又怎么会轻易动用历史存量保单来投资蓝筹股呢?

    而在利好相对渺茫的同时,“打新新政”对沪市的负面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进入2013年年末,IPO正式重启。但在“打新”环节,“打新新政”明显不利于沪市。因为重启后的IPO,新股网上发行实行的是按市值申购的政策,只有拥有股票市值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新股申购。这一规定的本意是为了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但问题出就出在对股票市值的统计上,实行沪深股票市值分开计算,其中沪市的股票市值不能参与深市的新股申购,而深市的股票市值也不能参与沪市的新股申购。

    虽然这一规定表面上对沪深交易所是公平的,但由于IPO公司最大多数都是选择在深交所上市,选择在创业板与中小板上市,而选择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少之又少,如此一来,持有沪市的股票市值就很难参与打新了,沪市的股票市值因此而贬值。也正因如此,对于拥有“打新情结”的A股市场投资者来说,自然更愿意选择持有深市股票市值,从而拥有更多申购新股的机会。沪市因此成为弃儿,沪市股票因此遭到投资者的抛弃。因此,“打新新政”对于原本就是疲惫不堪的沪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1月8日又是“打新”拉开序幕的日子,更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深市而远离沪市,实在是意料之中的选择。

    但“打新新政”的这种影响却是负面的。一是将投资者更多地引向深市,甚至是引向创业板,这不仅背离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更加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毕竟目前沪市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1倍,而创业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接近60倍。二是不利于沪深股市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毕竟在沪市总体偏弱的情况下,整个A股市场的行情也不可能走得太好,这也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三是不利于中国股市在世界上的形象。毕竟上证指数代表的是A股市场形象,上证指数长期走熊,这有损中国股市的形象。同时创业板的疯狂炒作,同样也只能是对中国股市形象的损害。因此,深强沪弱的这种格局有必要予以改变,至少不能人为地加剧这种深强沪弱的局面。为此,“打新新政”有必要予以修改,将沪深股票市值分开计算改为合并计算。
(文/新浪财经 )

个人简介
资深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21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2001年通过证监会证券投资分析专业资格考试。已在全国主要证券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论、股票炒作心得体会为…
每日关注 更多
皮海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