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投行原生态

郑磊 原创 | 2014-01-25 20:15 | 收藏 | 投票

郑磊

 

第一次看到班妮写的关于国内投行生态文章是在网络上,大概许多出版人和我的观点一样,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题材。作者当时刚结束一段投行生涯,去香港攻读MBA学位,也是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后危机的低谷时期。全球同此凉热,彼时全身而退,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明智选择。

那是一个冰火交融的年代,班妮2006年加入国内券商公司,正式A股开始冲上史无前例的高度的起点时分。一个迅速崛起的倒V型,很快在2007年达到了巅峰。现在看来这可能会是从A股诞生起算,30年内指数最辉煌的时段。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次贷危机和A股的尖峰跌落,尽管2009年出现了反弹并苟延残喘到2010年,仍不免继续寻底,等待深化改革和转型后的新机会。而我个人认为,A股将伴随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扩容,估值中心继续下移,并面对金融开放带来的不得不与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国内券商与国际投行同台竞争的必然结局。

从作者在国内券商的从业经历来看,从前台的项目承做,到中台的品质控制,再到后台的证券承销,除了项目承揽之外,已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职业训练。此前作者做过短暂的证券律师,A股停发后做过券商系PE。对于希望了解国内投行一级市场的读者来说,她的职业生涯体验确实很值得了解和借鉴,也许这就是亲历投行这本书受到市场如此热捧的一个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本年轻从业者的心灵鸡汤和职场指南。回想我当年也是在和她同样年纪跳入一家跨国制造企业担任部门经理,也是围绕着生产和质量控制做到了高管,阅读她的这段心路,觉得非常可信。我曾经反复跟刚出校门的人说过,对待工作的态度至关重要,即便你忙忙碌碌了3年,这段经历对于你的未来人生还是有莫大的现在无法体会到的巨大影响。当然,作者也多次强调了运气的重要性。是的运气很重要,但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抓在手中。

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来自于阅读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的书。这类书近几年确实出版了不少。我想从国际对比角度和个人体验谈谈投行生态。作为在香港投行从业6年的专业人员,国际投行和国内券商无论在市场环境还是监管制度以及从业方式上,都有较大区别。班妮所说的出差五星级酒店,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的情况,在国际投行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也只言片语听过过国内同行和中介做项目时的“悲惨”情境,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这般形象。曾有同事第一时间问我的是项目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五星级酒店,其急迫感和焦虑顿时让我觉得吃住行至少是和工作同等重要的。但是在项目承揽和叙做的过程中的做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区别是IPO上市在境外早已成为了流水线式的“生产”,各种中介机构早已成为标准而成熟的子行业,在项目过程中,投行只是总协调人和与交易所、监管机构的联系窗口,主要承担保荐责任和成功销售股票的责任。而其他中介机构各司其职,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并没有国内同行那种责任不分、错综复杂、勾兑折冲等等原生态的脏累活。当然加班和繁重的文字工作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份上市相关文件在各中介机构反复修改数百次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每封电邮都有附件,不是带着电脑各色笔记和标准的草稿,就是先在纸上手改再扫描的PDF文档。这些电邮如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被疏漏的细节拖累。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费事和高度条理性的细致活,基本上都是有年轻的初级员工承担的。

A股即将进入注册制时代。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在缓慢改变,这也算是转型吧,必然是百倍痛苦难熬。看到作者描写“荣大”的一章,觉得距离拉近了不少,国内律所、会计师、审计师行业具备了基本规模,但是评估、内控、财经公关和印刷商等环节还未成形。荣大这样的企业,相信荣大这样的企业正是在学习境外同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而财经公关业则问题重重。投行、律所、审计师与企业联手造假的事件时有耳闻。

亲历投行》中所说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国际投行也普遍存在。以香港为例,很多学生硕士刚毕业就进入投行,即便有些年轻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干过一两年和上市公司相关的审计工作,也必须从打杂跑堂开始做起。年资和持牌等级以及实践经历,都是需要时间积淀,也逐渐形成了很高的职业门槛。当然,流水线分工的业态确实很难培养出全才通才,而我认为未经历过企业锻炼的人,在投行发展早晚会遭遇透明天花板。投行包装企业上市,最少要能看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和趋势,这样不仅降低了项目看走眼的风险,而且更容易让客户信服,顺利承揽业务。很高兴的是,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投行人士如果能够在工作中补足实业界这一课,将会大大加快成长步伐。真正能做好投行的专业人士,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同时了解一定的法律、会计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练掌握并购、重组和估值方法。国内券商正在从过度侧重会计方面人才,逐渐向真正的投行要求转变。

A股上市必将转向以信息披露、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投资风险自担的方向发展。香港就是最近的学习榜样。坦率地讲,即便内地和香港采用了共同的股市制度体系,A股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达到较理想的市场标准。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中,保荐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难度大大降低,上市成功只有最多40%归功于不出差错的保荐工作,至少有60%依赖于承销能力,特别是面向机构的股票销售。以后那种因为通道和寻租带来的随便哪只股票都不愁卖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在成熟市场里,各个中介自行承担责任,各自尽职即可,而国内券商仍在依赖其实非常弱势的内核部门。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追责的情况下,也必将向业内国际通行做法靠拢。新的发行制度将在AIPO开闸后接受一次新的洗礼了。市场化的股票发行,真正考验的是投行销售股票的能力,特别是机构销售能力。在香港,有很多顺利通过保荐聆讯的拟上市公司,败在了无法顺利卖出全部股票。而投行销售能力弱,也导致了发行价格偏低,引发客户不满。

读班妮的文章,文字间跳动着幽默的音节,但也不乏深入的思考和严谨的表达,这大概和她的法律背景有关。国内投行不缺少明白人,关键在于制度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亲历投行》是内地投行过往的一个缩影,作者用投名状的方式做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注解。我相信,我的内地同行们正在告别原生态,与国际投行对标并接轨。也许很很艰难,遭遇等多磨难,但未来一定更好更光明。

(书评人任职香港投行机构)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