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退市制度施行,垃圾股哀鸿遍野

郭施亮 原创 | 2014-11-14 06:0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新退市制度施行,垃圾股哀鸿遍野

 

  退市,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退市制度改革对老股民而言,更是非常熟悉的话题了。然而,自今年1116日起,新退市制度又将正式施行,届时或将会对A股市场带来不少的影响。

 

  自A股市场设立至今,累计上市的企业家数高达2000多家。不过,自20012月下旬实行的《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以来,13年间,A股市场的退市企业数不过是78家,年均退市家数不足10家。

 

  显然,与2000多家的上市企业家数相比,78家的企业退市数量明显不足。对此,只有不断完善退市制度改革,从多方面实现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促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性发展。

 

  退市制度改革几乎是每年备受热议的话题。然而,经历了多次的退市制度改革后,A股市场真正能够实现退市的企业家数并不多。

 

  以近几年为例,最终能够实现退市的也不过是寥寥几家上市企业。其中,退市长油当属最典型的代表。

 

  实际上,随着退市长油的真正退市,它却造就了A股市场中的三个“第一”,分别是第一家退市央企、第一家进驻退市整理板的股票以及自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第一家因财务指标而退市的股票。

 

  按照《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显示,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上市。而在暂停上市后一年,上市公司依然无法扭亏,则实行终止上市。

 

  显然,退市长油经历连续三年的亏损后,却因企业借助大幅计提等手段增加了后一年的亏损额度。至此,也满足了连续四年亏损的退市规定。

 

  由此可见,过去的退市制度新政并未对持续亏损的上市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而退市长油的成功退市也不过是A股市场中的退市特例而已。

 

  每到年末,又到了考验亏损上市企业的时刻。然而,纵观过去多年,不少亏损上市企业却借助轰轰烈烈的保壳行动而成功避险,由此造就了A股市场中的不死鸟神话。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上市企业最终能否实现保壳,不仅看上市企业自身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当地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亏损上市企业可以巧妙利用市场的规则漏洞进行避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地方搞好关系,或通过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实现避险。总而言之,对于大部分的亏损上市企业而言,方法总是有的,关系也是通的。如果最终还是无法避免退市的风险,则只能怪自己的公关做不足了。

 

  显然,按照当前市场对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的年限设置,确实存在很大的漏洞。

 

  对一家亏损上市企业而言,即使它在前一年半录得亏损的局面,但是却可以借助各种渠道实现第二年的净利润为正数,由此可以避免了“戴帽”的风险。至于一些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企业,虽然它距离真正的退市期限确实非常紧迫,但这也无法阻挡其实现扭亏为盈的格局。

 

  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既可以利用关联方的关系豁免债务,也可以在会计手段上做做功夫,以此来增加当年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站在当地的角度来看,上市企业的壳资源相当宝贵,同时也是当地的品牌象征。至此,地方总会花费很大的精力为亏损上市企业“减负”。在具体操作上,地方不仅可以采取税收优惠、财务补贴的手段,而且也可以实行减免企业的利息费用,增加其他渠道的优惠为企业“扭亏为盈”创造条件。

 

  因此,A股市场也难见真正的退市上市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退市制度从多方面打击违规的上市企业,但是却因《证券法》无法及时跟进,而缺乏了政策执行的法律基础。再者,“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项基本的法治原则。因此,即使近期多家违规上市企业赶上了新退市制度的落实时点,也恐怕不会受到强制退市的影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退市制度从多方面打击了上市企业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为市场的规范化、完善化奠定了政策性的基础。同时,也将会对垃圾股票敲响了警钟。

 

  临近年末,又到了垃圾亏损上市企业进行“保壳”的时点。与此同时,它们又将会面临新退市制度以及注册制度的双重冲击。因此,笔者郭施亮认为,在未来市场制度趋于完善的大背景下,垃圾股的“壳资源”价值将会大幅降低,其生存的土壤也会越来越小。随着新退市制度及注册制度的深入推进,垃圾股票或将哀鸿遍野。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