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历来都是双向和中性的

张建平 原创 | 2014-11-14 21:0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总是在谈论“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的概念。所谓的挤出效应,指的是当供求发生变化时,资金的用途被改变,原来的交易对象被新的交易对象所取代,是为“挤出”。通常经济学家们理解的“挤出”有两种类型,一是消费者因为改变预算的用途而导致资金从原本的消费市场上“被挤出”;另一类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例如私人把资金用于购买政府债券而减少了消费支出。

但这个“挤出”的概念反映的只是经济学家一贯的片面思维模式。就经济学理论来说,经济学从来都是把交易看作是片面的“销售”和“消费”,把原本互为买卖的行为,人为地界定为一个是卖方一个是买方。而不是看作是对等的双向交易。

如果把任何交易看作是交易双向对等的,就不会再有“挤出”这种概念出现。当所谓的消费者资金改变用途的时候,不要只看到资金从原来用途的市场被“挤出”,还要看到资金对新的消费对象市场的“挤入”,资金是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而不是被挤出市场了。就像一个人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不能说他就不在家了一样。

同样,政府债券对于私人资本来说也不存在所谓的“挤出”。政府发行债券,很多时候都是立有“名目”的,如“某某建设债券”,通过发债筹集到的资金是有投资用途的,并非锁在国库里了。私人购买国债,也是一种投资方法,而不是减少了投资。而且政府通过发债筹集的资金的支出,如政府采购等,本身就也是一种消费。所以政府行为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出是不存在的,改变的仅仅是谁来投资谁来消费的问题,而不存在投资和消费减少的问题。

理解这一点,只要把交易看作是交易双方对等的两个买卖而不是一个买卖就行了,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里提出的2+2交易理论(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私有物的所有权)。站在两个交易者中间不带利益立场倾向地观察一宗自由的交易,就知道,什么需求不足、什么流动性短缺等等都是伪命题。

自古买卖心不合,交易双方对价格的感觉总是一方说高一方说低,所以说价格无高低之说,因为交易者在判断作为“交易比例”的价格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支出放在比例式的分子之上看待。

但于任何市场任何产品,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然趋之若鹜,这早已是一个不用有丝毫怀疑的地球人共识了。当消费者被认为是由于高价而被从某个产品市场上挤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资本因为这个产品市场的低价也被从这个市场上挤出了,只要消费者愿意接受产品价格提高,资本必将在它认为合适的时候再返这个市场家乡。同理,只要销售者愿意接受资本价格的提高,消费者也会在他认为合算的时机重归这个市场故里。

2+2的视角看待交易,市场上只有交易者,没有所谓的卖方和买方,或者说互为买卖方。而且经济学早就认识到,生产和消费的相互辩证关系,即消费和生产是正反馈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投资的目的是生产,而生产的目标是消费,如果投资因低价而被挤出了萎缩了,消费也就跟着萎缩了。

最近,社科院易宪容就借用“挤出效应”的概念来批评政府的救市行为,继续为自己一贯的反对高房价的行为呼喊,易教授认为,高房价不仅对购买住房者具有严重的消费挤出效应,而且对于租房者也具有严重的消费挤出效应。

由于低端房屋市场上利润微薄,投资低端房地产的资金就会从这个领域撤出,或者就叫做“挤出”。资本只会而且一定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其它投资领域,而不会照顾交易对象的承受能力。这一点经济学原本是有明确认知的,即经济学讲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作为基础的“有效需求”,而不仅仅是一个空的(没有支付能力)愿望。所以,任志强说只会为富人盖房子,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强迫资本留在它认为无利可图或者投资效率很低的市场上,这就不是自由交易的原则了。房地产商不愿意为廉租房经适房等等投资,只有在政府出面对其进行补贴或者强迫规定一定的廉租房比例的情况下才愿意承建廉租房和经适房,但这已经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格局了。

如果坚持市场的公平自愿原则,易宪容的挤出论也完全可以对等地翻译为“低房价对房产商具有严重的投资挤出效应”。而实际情况是,资本的羊群只是转场到了有水草的地方,而不是去到了屠宰场。易教授没有看到,当消费从住房市场被挤出后对其它产品消费市场的“挤入”,这边挤出有多少,那边挤入就有多少。

住房消费的被挤出,究竟是对房价走高有利还是对房价走低有利?如果消费被挤出导致房地产价格走低,岂不正是易宪容追求的目标嘛,何虑之有?反之,如果消费挤出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这不等于说房价走高是消费者退出住房市场的结果?另一方面,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不管是哪一项被挤出,都将导致这个市场交易萎缩(但价格不见得有某种定向变化),那如果为了市场的繁荣之虑,该希望消费因加高被挤出呢还是该希望投资因价低被挤出?

如果消费和投资都不被挤出,产销两旺,那个市场当然可以说是繁荣了。某产品繁荣的市场,通常也被看作是一个朝阳产业,而所谓的朝阳产业,实质不过就是价格出于上升阶段的暴利行业。没有暴利,投资就没有了动力,销售也没有了动力,而这种动力如果没有强劲的、可以接受高价的有效需求作为基础,也是白搭。当年炒房团随房价上涨而大举入市,怎么就没有被高价格挤出市场呢?

易教授果真不知道挤出的双向性吗?果真没听说越贵越买这种市场现象吗?还是觉得不值得去赞美其它产品市场因此而兴旺的前景?投资和消费,历来被看作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两匹(其实两者都不是),如此担心消费的被挤出难道就不担心投资的被挤出?还是认为投资和消费各不相干或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果价高挤出消费,价低则挤出投资,总归是只要价格变化总有一匹马变成瘸腿,也就是说,要想经济不受影响,必然价格不能作任何变化。然而,经济的发展史实则就是价格的波动史,经济学家们创造的这个“挤出”概念真是让人高不成低不就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啊。

 

阅读链接:易宪容:高房价对消费具有严重挤出效应

http://jjckb.xinhuanet.com/invest/2014-11/14/content_527357.htm

张建平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经济学圈外人,著有《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小书一本。 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必再加关系人。 欢迎大家讨论经济学问题。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建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