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沦为“绞肉机”,中央岂会坐视不理?

郭施亮 原创 | 2014-11-20 06:1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沪港通沦为“绞肉机”,中央岂会坐视不理?

 

  沪港通“通车”至今,已有三个交易日。然而,自沪港通“通车”以来,两地市场的表现均不尽人意。其中,在三个交易日内,港股累计最大跌幅达到4%。至于A股,期间累计最大跌幅也接近3%。至此,沪港通“通车”并未给短期市场带来太多的刺激,反而沦为了“绞肉机”。

 

  事实上,自1117日沪港通“通车”以来,两地市场的额度使用情况并不乐观。

 

1117日,是沪港通正式“通车”的首个交易日。据数据统计,当日沪股通额度基本用尽,而港股通仍剩下87.32亿元的额度。(注: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港股通为105亿)

 

  1118日,沪港通的参与热度骤然下降。其中,截至当日两地市场收盘,沪股通的余额仍然剩余81.55亿,使用额度只有37.3%。至于港股通,则仅有6%的使用额度,全天剩余的额度高达99亿元。

 

  1119日,两地市场的使用额度进一步降低。其中,沪股通最终剩余103.88亿,港股通剩余102.47亿。

 

  由此可见,沪港通“通车”后,其呈现出持续降温的状况,确实出乎市场的预料。但是,面对庞大的使用额度剩余量,却引发了市场的思考。

 

  针对沪港通遇冷的现象,笔者郭施亮认为,主要存在多个因素的困扰。

 

  一方面,在沪港通“通车”之前,两地市场均有所表现,尤其是A股市场的前期表现更为突出。对此,随着沪港通的正式“通车”,产生利好兑现的反应也属于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因香港证监会设置了偏高的投资者准入门槛,也为内地投资者参与到港股市场设置了不少的障碍。

 

一直以来,内地市场多以散户为主导,而散户占比整个市场高达80%以上。至于港股市场,其基本由机构投资者为主导,近年来当地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却高达64%左右。因此,在香港证监会设置偏高准入门槛的同时,实际上也为内地资金进入港股市场设置了不少的障碍,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沪港通南北冷热不均的局面。

 

  除此以外,内地市场庞大的IPO冻结资金规模及股指期货合约交割等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两地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因沪港通“通车”的时间并不久,两地市场的投资者也需要一段合理的适应期。对此,在沪港通“通车”初期出现大规模参与的现象恐怕也不大现实。因此,综合上述因素,也造成了沪港通“通车”后随即遇冷的现象。

 

  一直以来,市场更关注沪港通“通车”后对两地市场的短期影响,而甚少关心其长远性的影响作用。对此,在沪港通“通车”后不足三个交易日的时间内,就有不少投资者对沪港通产生了担忧。

 

  沪港通,实际上就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重要机制。一方面,其推动着沪港两地市场不断融合的进程,为两地市场的交易制度、交易时间及投资者结构等带来相互影响的作用。另一方面,沪港通“通车”意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拟借助两地市场双向流动的功能,逐步减少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互换限制,提高人民币的流动性,以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中的话语权。

 

  自沪港通“通车”以后,两地市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跌行情,沪港通更是沦为了短期市场的“绞肉机”。尽管如此,若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来看,其并不在乎沪港通“通车”对两地市场的短期性影响,而更多关注的是沪港通“通车”后的长远性意义。

 

  显然,在沪港通的“通车”影响下,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流通桥梁将得以构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此举也有望将“互联互通模式”逐步推广出去,逐渐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再者,随着沪港通的正式“通车”,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得到激活,而长期受困的流动性也会因此获得投资渠道的拓宽,此举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表现。此外,沪港通“通车”及QFIIRQFII额度大增等已基本扫除了A股纳入MSCI的障碍,A股纳入MSCI将会成为现实。至此,随着A股被纳入到MSCI,将会为A股走出世界、提升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创造了条件。

 

  沪港通,作为中央的一项重大性的举措,管理层也会为其充分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对此,我们不能因沪港通“通车”后对两地市场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而完全否定沪港通的作用。可以预期,因沪港通扭转的市场运作趋势不会轻易改变,而沪港通沦为“绞肉机”也会是短暂的。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