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虽安全落地但信托风险隐患犹在

余丰慧 原创 | 2014-02-07 09:2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备受关注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最终以第三方接盘的方式收场,信托刚性兑付的不败“金身”得以维持,投资者经历了一番抗争后也获得本金(23日《南方都市报》)。

 

虽然继续维系了信托支付的刚性“金身”不破,但却难以掩盖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隐患,而且这种“金身”不破究竟还能维持多久,2014年能否继续“不破”,不确定性非常之大。

 

仔细分析,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安全落地过程中尚有问号待解。号称的第三方接盘为何至今遮遮掩掩?有媒体猜测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有猜测是工行接盘。但无论谁接盘,都是一个烫手山芋、棘手的赔本买卖。因为“诚至金开1号”产品背后项目已经根本无法兑付30亿元到期资金。那么,第三方凭什么接盘呢?里面不排除隐藏着另外的利益纠葛和交易。假如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接盘,那么,我们妄加猜测,工行有可能与其有另外利益交易或者承诺。因为,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工行有着历史渊源。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从工商银行分离出来的,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收购和处置工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华融公司从2006年商业化转型改制后,仍然与工行关系密切,曾帮助工行进行过几次重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工行找华融资产来接盘是很有可能的。华融接受这个烫手山芋项目后,不排除在其他资产处置合作中,工行将其损失“补”回来。

 

也就是说,这次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能够安全落地,财大气粗的工商银行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许与工行在这个项目中的“责任”有关系。此前有报道说:中诚信托这一项目和资金都来自工行,中诚信托在其中只起到“通道”作用,即将工行的钱迂回投入到其选定的项目中,从而帮其规避信贷管控。对于全球市值最大的工商银行来说,处置30亿元兑付危机项目可谓轻而易举之事。

 

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虽安全落地,但整个信托业风险隐患并未消除。信托业资产规模从2011年底的4.8万亿元暴增到2013年的10.13万亿元,两年时间增幅高达211%,堪称爆炸式野蛮增长。最为可怕的是10万亿元信托规模,约占中国GDP20%,资金大多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审计局刚刚公布的截至2013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共计逾17万亿,这其中也有很多是信托贷款,同时超过20%是“借新债还旧债”。钢铁、水泥、基础设施建设等昔日风光均已不在,就是高房价支撑的土地高价出让、房地产的火爆局面也已经露出苟延残喘之态。这个基础如果荡然无存了、坍塌了,10万亿元信托产品到期拿什么给投资者兑付呢?无数个中诚信托 “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的悲剧都可能上演,但绝不会都能像中诚信托兑付危机事件背后有工行这个强大靠山,也不会这么幸运。10万亿元的信托影子银行规模一旦大面积发生兑付危机的金融风险,将对中国整个金融行业造成重创。而中城信托兑付危机虽没有成为引爆信托风险骨牌效应第一张倒下的那张牌,但是,这第一张骨牌随时都可能出现。

 

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虽安全落地,但带给我们的反思却远远没有完结。对于700名投资者来说是幸运之事,是求之不得的。而对于整个信托行业乃至金融行业并不一定是好事。契约性金融交易如果事前设定兑付刚性那怕是约定俗成的,都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做法的恶果是,将金融的小风险掩盖拖延成大风险,并不利于培育交易各方特别是投资者的风险自负和承担意识,最终不利于整个市场的成熟和发育。

 

再次提醒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大环境下,“马上有钱”是每个百姓的马年愿景。面对“余额宝”、微信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回报诱惑,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攀升,面对信托“高富帅”的高回报吸引力,如何选择才能趋利避害、保卫钱包?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个冷静、理性、契约意识强的投资者,决不能仅仅依靠诸如信托产品口头或者约定俗成的刚性兑付、高回报承诺,而是要自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高金融理财知识和金融风险意识,并根据自己投资实力、经济承受能力,购买符合自己投资偏好的理财产品。根据2014年宏观经济走势状况,笔者建议还是以捂紧钱包、安全至上为投资理念。

 

监管部门对于信托业爆炸式野蛮增长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建议对信托业存量产品风险进行逐个监管排查分类,落实到期兑付责任人以及担保连带责任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并严格控制信托新发行项目,有必要暂停新项目发行。等待监管部门调查排查结束后,再决定启动发行与否为妥。

 

个人简介
一个在金融战线奋斗20余年的资深金融工作者。在从事商业银行管理的同时,酷爱进行金融研究,各经济、金融报刊文章也一直不断。在做好这些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时评写作,这一尝试可不得了了,竟然苦…
每日关注 更多
余丰慧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