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股市融资过度的现状

曹中铭 原创 | 2014-05-14 08:2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期股市持续下跌,2000点“保卫战”再次打响,拟上市企业大规模的预披露、时隔18个月后重开发审会以及新股发行可能再次启动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尽管预披露不等于上会审核,重开发审会不等于过会公司会立即发行新股,但其对投资者心理上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11月底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再次颁布,今年1月份即挂牌48只新股,无论是新股上市的数量与密集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即使一年多未有新股上市,投资者对炒“新”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市场同样感受到新股发行的巨大“威力”与压力。再加上当前整个市场极度脆弱,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股市闻IPO即下跌也就变得非常的“理性”了。

    从2008年算起,A股熊市步入第七个年头。期间无数财富灰飞烟灭,千千万万的投资者要么以清仓的方式离开股市,要么以销户的方式与股市“永别”,个中折射出的是辛酸与无奈。股市长期陷入低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因错误的定位导致融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股市融资过度毫无疑问不应被漠视。

    尽管监管部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但股市仍然失血严重,而大小非套现、新股发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等“三驾马车”以不同的方式从股市中大量“抽血”。事实上,如果说对于大小非套现问题监管部门无能为力的话,那么股市融资过度的问题,其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股市应该为扩大直接融资与经济转型服务,但有一个根本点须抓住,那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将市场宝贵的优质资源配置给那些劣质公司。然而,因为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在当前的A股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资源错配的现象却呈现出泛滥成灾的态势。

    一直以来,股市是为融资者服务的,这也是导致股市融资过度的根源。A股市场需要新股上市,需要新鲜血液的加盟,但其必须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的感受,1月份48只新股密集上市引发市场的质疑,其原因亦在这里。

    股市融资过度一方面表面在新股发行上,另一方面更表现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上。多年前每年新股发行融资额一般都远远大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融资额,但这一格局早已被改变。目前的再融资制度,无疑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圈钱”,特别是非公开发行这一融资手段推出之后,由于其具备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多方面的特点,更是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此外,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较低,也明显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开增发与发行可转债均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配股虽然没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方面的考核,但要求控股股东承诺认配一定的数量且认购不得低于认配数量的70%,只有定向增发没有任何的门槛,这也是定向增发频频“横行”于市场,频频被上市公司用来大肆“圈钱”的缘由。

    上市公司再融资猛于虎!门槛太低的过度融资,其弊端是多方面的,一是其“抽血”效应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二是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遭到严重扭曲,三是个中不乏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对现行再融资制度实施重大改革,规定无论上市公司采取那种再融资手段,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如此设计,绩差与盈利能力不强公司的“圈钱”之路将被堵死,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将真正得到发挥,通过再融资“圈钱”的公司无形中会大幅减少,对提振投资者信心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