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没有“救世主”

曹中铭 原创 | 2014-06-17 07:5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6月11日,MSCI明晟公司宣布2014年全球市场分类评审结果,MSCI将不会按原计划把中国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但仍保留A股在其审核名单上,作为2015年度评审的一部分。同日又宣布,今年6月27日将启动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该消息不仅让诸多国际投资者失望,也不免让监管部门失望。

    其实,监管部门对于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可谓“情有独钟”。早在去年4月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表示其时“与包括MSCI在内的指数编制公司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今年3月份肖钢亦表示“证监会正积极配合推动A股纳入MSCI指数”。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A股即使能纳入MSCI指数至少也需要再等待一年的时间。
MSCI指数由美国明晟公司编制,据了解,该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最多采用的基准指数。而据MSCI估计,追踪MSCI指数的基金为5719家,资金总额达到3.7万亿美元,由此亦可以看出MSCI指数对国际投资者的影响力有多大,难怪监管部门会极力推动A股“加盟”。

    目前A股市场实际上并不缺乏国际投资者,像QFII等10年前就已进入A股投资并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此次A股未被纳入MSCI指数,或许一方面与单个QFII额度受限有关。QFII总额度虽然大幅提高,但像瑞银等QFII其获得的最大额度也不过15亿美元,单个QFII额度偏低对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会形成限制。另一方面,证监会表示就A股纳入MSCI指数一事,还须与外汇和财税部门进行研究,但外汇进出不方便与资本利得税的不明朗,无形中也会给国际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困扰。

    根据彭博的统计数据,全球追踪MSCI新兴市场、全球市场指数的基金总额为3080亿美元和1214.8亿美元,按MSCI给出的A股初期权重估算,A股将新增资金约为2740亿人民币。如果今后A股权重增加,“吸纳”的资金将更多,这对于“失血”严重的A股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显然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MSCI指数称为A股的“救世主”。

    A股到底有没有“救世主”,20余年的历程早已给出了答案。因此,即使是A股被纳入MSCI指数,进而能为市场带来一定数量的增量资金,也救不了A股,MSCI指数也无法承担A股“救世主”的重任。更何况,相对于今天A股庞大的流通市值,不到3000亿元的资金翻不起多大的浪花。A股市场演绎着“牛”短“熊”长的故事,近七年来在熊市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由于众多原因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丧失了信心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恢复投资者信心并非没有办法,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是否有勇气与决心推行一系列“新政”。以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为例。无论新股发行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都会被投资者斥之为“圈钱”,原因是新股发行时热衷于高价发行,如此发行人可“融入”更多的资金,保荐人等中介机构可窃取更多的中介费用。此外,某些企业发行新股时,为了满足股本方面的要求,会在招股说明书中编造无中生有的募投项目(上市成功后一般不会实施,募集资金会改变投向)。再融资时,有的上市公司竟然以投资之名将募集资金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所有这一切,都凸显出融资的不合理性与不必要性,也导致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在新股IPO与再融资时推行合理性融资,禁止IPO时老股转让,禁止募集资金用于归还银行贷款与补充流动资金,宝贵资源被浪费现象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鉴于IPO与再融资时募集资金被改变投向的现象,监管部门可规定,如果相关募投项目无法实施,募集资金禁止挪作它用,发行人应将其全部用于回购股份并进行注销,以将这部分资金“归还”给市场。针对IPO与再融资时,频现发行与中介机构鼓吹募投项目盈利前景的行为,监管部门可将其盈利预测与发行人、中介机构的利益挂钩,一旦预测的盈利目标无法实现,则由发行人大股东与中介机构全额进行“补偿”,如此新股发行时其还会进行大肆包装粉饰吗?新股发行价格还会虚高吗?一切的一切,其实在于人为!

    MSCI指数救不了股市,也成不了“救世主”,能够救A股的还只能靠我们自己。这其中,监管部门的魅力、勇气与决心至关重要,不同的措施会产生不再的效果。问题在于,像上述“新政”会被推出来吗?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