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IPO核查无法为新股业绩背书

曹中铭 原创 | 2014-08-13 08:1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IPO重启后上市的新股正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新股挂牌后遭到市场的疯狂炒作,无论是1月份的48只新股还是6月份上市的新股都是如此,中签意味着暴利。另一方面,新股上市即“变脸”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亏损的亦不鲜见。

    今年以来,已有67只新股登陆资本市场。而在众多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中,停牌欲实施资产重组脱困的不在少数。如东方通在经历了一季报亏损、中报预亏以及高管人事地震之后,于6月23日公告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事项。安控科技在上半年预亏超千万元的情形下亦准备资产重组,8月4日宣布重组失败后股价产生大跌。事实上,上市当年即宣布重组,并且还是众多公司一同出现,这无疑也是新股上市的另一道“风景”。

    去年监管部门启动了堪称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专项核查,但今年却出现新股上市即变脸这一奇特“景观”。两者之间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是如此的“讽刺”。笔者以为,即使是最严的财务核查,其实也无法为新股的业绩背书,也不应该为新股的业绩背书。而众多新股出现业绩变脸,并非没有原因。

    一是行业性因素导致业绩变脸。与众多新股一样,龙大肉食无疑亦是一块“肥肉”,其发行价格9.79元,其6月26日挂牌后连续7个交易日封于涨停,第11个交易日上摸31元的高位,较发行价格上涨超过2倍。然而,上半年业绩将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大幅下降。

    二是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如安控科技上半年预亏,与上市公司业务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相关,而且由于每年上半年收入全年占比不高,但因为其费用发生较为均衡,由此导致上半年亏损加大。在A股市场上,像安控科技这样前亏(或业绩下滑)后赚受季节因素影响的上市公司并不少。

    三是发行上市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隐性费用需要“解决”。一家公司上市,所产生的费用并非只有宣传、承销、路演等方面能摊上桌面的费用,还有一些隐性的费用需要摊销。上市成功,这些隐性费用需要“消化”,如果上市公司收入与所处行业或季节相关,那么其会“就地打滚”将相关费用“解决”,进而导致业绩变脸。

    当然,因为包装粉饰或财务造假导致业绩变脸的嫌疑亦不能排除。去年IPO财务核查,主要依靠发行人与中介机构的自查,而监管部门的抽查则覆盖面太低,并不能排除某些发行人抱着侥幸的心理闯关的可能性。而一旦获得挂牌的机会,主肖可能通过业绩变脸的方式掩盖或“洗白”上述问题,从而变成一家“正常”的上市公司。

    历经IPO财务专项核查后,新股业绩出现快速变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初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而没有将一家真实的上市公司展现在投资者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更重要。如果发行人在所有的信息披露上都能做到及时、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充分揭露了投资的风险,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市场如何选择了。成熟市场中常常有发行失败的案例出现,而A股则无一例,这与A股“圈钱市”的本质有关,也与其极不成熟有关。而绩差公司也能成功上市,这亦是其应该为之付出的代价。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