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背后的真正含义

许一力 原创 | 2014-08-20 10:1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今天还是得说说最近的沪港通。

针对于最早10月开闸放行的沪港通,这两天证监会再度祭出一枚看似闲棋的重磅炸弹——91日开始,14家上市银行,以每天一家的节奏在上交所内展开路演。

这摆明了就是冲着香港资金大喊——买我买我买我。

对于沪港通来说,很多人过去炮轰它不靠谱,原因在于380亿美元大约也就2500亿人民币的放水额度,与目前25万亿市值的A股体量相比,太杯水车薪了。

然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考虑。

QFII大家都知道吧,进入中国市场12年,五个集中布局的时段,无一不是在市场的底部。以至于对于A股来说,QFII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凶猛的一只力量。但想过么,说到底,QFII经历十二年,总额不过550亿美元,这里面550亿还不全是投向股市。QFII的投资范围包括债券、股票、可转债,甚至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究竟能有多少流入股市,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么比的话,回到沪港通上,第一年,沪港通额度达到380亿,乐观地说两年总额就有望甩QFII一条街。而且,政策上对于沪港通的投资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只能购买上证的568只股票,无论是金额还是投资范围是非常集中。

我们要表达的是,如果单纯的将沪港通理解为开放个渠道引一批资金,那太狭隘了。前几个月有个段子,讲沪港通开了,香港股民和内地股民都深情地看着对方,以为解放军来了。但事实上,因为市场的不同和不可跨市场交易,所谓的AH折价等问题,我认为根本构不成内地市场得到爆炒的因素。相反的,不排除内地资金反而涌向更加成熟的香港股市的可能。

所以,对沪港通真正报以的理解,应该是推动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为了开放必须实施的一系列改革预期。

怎么说呢?

中央政府的以开放促改革用句俗话说就是屁股指挥脑袋,先把A股必然开放的位置(屁股)按死,然后在必须对接外资的背景下,市场需要在两个月的保护期内迅速成熟,无论是蓝筹的分红能力、退市制度的确立还是交易方式上蓝筹T+0的演变。A股的改革创新必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拼命追赶,否则一旦大门打开,仅凭现有的手段,不仅外资吸引无望,可能反而会导致存量资金外流。

在这个先指定结果再倒逼改革过程出台的流程中,可能的改革政策就成为了市场最大的利好。这些改革预期带给A股的助推,那才是远胜于380亿美元的注资。

这也是沪港通的真正意义。

至于具体的投资,哪些品种可能获利就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资金博弈的关键。过去几周的炒作中,大量资本集中在了蓝筹,认为保险等AH折价率高的板块会成为宠儿,我觉得我们不妨关注双方市场稀缺的品种。

对于A股而言,近段时间对稀缺品种的炒作可以说非常充分,比如说军工、重要、白酒等等香港没有的股票资源,成为了资金追捧的重点,实际上考虑到香港本身的经济结构和股票品种,农业也可以说是港股中极其罕见(只有现代牧业)的品种。

对于咱大陆投资者而言,港股方面接触的机会有限,哪些又是A股市场所稀缺的品种呢。我们主要侧重在下面几个:

其一是外资金融,比如汇丰控股、友邦保险,都是耳熟能详的外资品牌,这在A股市非常罕见的。其二是博彩,A股只有几只并不纯粹的彩票股,而博彩开放的香港,则可以找到更加纯粹的标的,比如澳博控股、永利澳门等等。

终归来说,仅靠一个沪港通,想要开启A股的大牛市并不现实,但是通过一次开放所带动的改革预期,A股未来的前景,可能要好看很多。

个人简介
CCTV证券资讯频道首席策略评论员兼节目制作总监&总制片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