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怎能变成最硬的救命稻草?

郭施亮 原创 | 2014-09-11 06:1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政府补贴怎能变成最硬的救命稻草?

 

  据数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获得政府补贴的上市公司有2235家,政府补贴的总金额为322.63亿元。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获得政府补贴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52家,总金额同比增长高达34.36%

 

  政府补贴本应属于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补贴却逐渐变味,甚至成为部分上市公司起死回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股市不死鸟神话不断上演。其中,多数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凭借地方政府在最后的时刻实施补贴,最终顺利完成扭亏的任务,其在A股市场中的生命周期又一次得到延续。

 

  2011年,凤竹纺织发生1677万元的亏损。进入2012年,凤竹纺织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营业利润亏损额达到5520.57万元。

 

按照A股市场的规定,若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的亏损,则必须进行“ST”的处理。然而,正当凤竹纺织面临较大的“戴帽”风险之际,当年四季度该公司却意外收到5000万元的地方政府补贴,由此为凤竹纺织的顺利扭亏创造了条件。

 

除此以外,借助地方政府的大额补贴,为部分“戴帽”的上市公司实现成功“摘帽”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20135月初,欣龙控股发布公告称,因2012年实现正值收益,公司得到深交所的批准,撤销被实施的其他风险警示,并成功复牌。

 

不过,仔细分析,当年欣龙控股的成功“摘帽”却大有乾坤。

 

据悉,2012年欣龙控股共计获得政府补贴2308.93万元。然而,当年欣龙控股实现的净利润仅为401.84万元。若扣除相关的补贴项目,则欣龙控股仍然出现较大额度的亏损。至此,上市公司依靠地方补贴而实现成功摘帽,确实值得质疑。

 

A股市场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一幕,即地方政府为当地亏损的上市公司带来大额的补贴。更有甚者,还会尽最大的力气挽救一家残缺不堪的上市公司。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离不开上市公司对地方的深刻影响。

 

一般而言,公司从发行申请到拿到核准批文需要经历九道艰难的程序。快则数月,慢则数年,才能实现上市的目的。期间,地方为拟上市的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待公司成功上市后,不仅为当地带来更大的影响力,而且还会起到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等作用。

 

假设某家上市公司出现退市,则后续安置的工作却相当艰巨。对地方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少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不仅对当地亏损的上市公司有所关照,而且还对产能过剩等行业企业进行特殊的照顾。

 

  事实上,即使中央已明确强调将逐渐淡化GDP的考核机制,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地方盲目崇拜GDP的现象。

 

  一方面,中央严格要求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去产能的进程;另一方面,因GDP考核因素的存在,不少地方却发生了乱补贴的现象。其中,地方更热衷于为当地的上市国企提供大额的补贴。尽管相关的上市国企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也同样得到地方的大力补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愈演愈烈,而过剩产能却不降反升。至此,地方大力补贴当地的产能过剩企业与中央的做法形成明显的冲突。

 

  笔者郭施亮认为,地方政府补贴不应该变成最硬的救命稻草。而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更应该具有针对性,且补贴的资金去向更应该清晰透明,从而将资金的投放效果扩展到最大化。

 

显然,过去地方政府盲目补贴的行为并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而地方政府的强行干预,却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对于部分国企而言,因长期依赖地方政府的补贴,最终导致自身的创新能力低下,企业整体的执行效率严重偏低。如果将这类国企摆放到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