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表面风光 实则波涛汹涌

林荣生 原创 | 2015-01-03 12:19 | 收藏 | 投票

 对于银行业而言,每逢年关,钱就吃紧,今年尤甚。重要原因之一,是A股今年四季度以来异常优秀的表现。沉寂多年之后,从11月份开始,A股一路凶猛上攻,拼尽全力打了一场翻身仗,亮瞎了不知多少投资者的眼睛。原本聚拢人气的其他投资渠道不得不由此“披上冬衣”。严寒之下,泪还是热的,心已经凉了半截。红极一时的P2P网贷就是如此。

 
P2P网贷,曾经是投资者眼中的“好宝宝”,五花八门的投资品种和遥遥领先的收益率,汇集了市场资金的“万千宠爱”。而眼下,P2P网贷却仿佛被“打入冷宫”,不再是投资的热门选择。除却A股牛市行情分流资金,P2P平台内部的风险、漏洞也吓跑了投资者,可谓内忧外患急火攻心。
 
有数据足以印证这个残酷的现实。仅在即将过去的12月,全国就出现P2P问题平台62家。而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也不过76家。不仅如此,P2P的待收金额也在疯涨。最近爆出的问题平台“金豪利”、“银通贷”的待收额度就已经超过4亿元。钱回不来,意味着坏账风险加剧。多家机构预测,到今年底,整个行业的待收金额同比暴涨将近3倍。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外乎诈骗、跑路、失联、网站关闭、提现困难。财经评论员叶檀直言,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出,并非不可预料。
 
叶檀:从P2P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的风险很大。第一,P2P是在互联网上,所以效率比较高。第二,它的草根性质比较明显,风控水平也不一样。我们要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一些风险的暴露是可以想象的。
 
作为P2P网贷领域的一线从业者,P2P网贷平台“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的看法更直接。
 
杨一夫:P2P实际上门槛非常高,而且风险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机构的能力要求很高。但是由于P2P目前在监管上没有什么硬性的门槛,一些人看到了市场前景和机会,就愿意进来想试一试。不是说那些跑路的一定都是浑水摸鱼的,还是有一些想做事情的,但是确实不具备经营能力。
 
如果抛开制度漏洞,只看成绩单,P2P网贷依旧风光无限,因为全国P2P行业交易量仍然在快速增加。今年10月份,全国P2P总成交量268亿元,环比增长2.3%。而11月份达到313亿元,环比增长16.7%,创出历史新高。在P2P网贷公司“爱钱帮”创始人兼CEO王吉涛看来,P2P网贷之所以红火,根本原因在于呼应了市场需要。
 
王吉涛:每一个十年都伴随着新兴行业的兴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让金融更多地支持新兴行业内中小微企业,另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转型。此外,给中国的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资产配置的中高收益、中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
 
王国刚:所谓的网贷P2P,虽然使得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它大大加强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都超过20%。20%的利率是什么概念?我们有几家企业有这种盈利水平?没有。所以这个背景下,实际上借钱的人是在救命,救命时候是不讨论价格的,这很可怕。而我们还在大肆炒作,那只能使企业负担越来越重,这不是改革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的看法则是,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是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或许不至于“力捧”,但绝不应该“棒杀”。
 
吴庆:现在不敢说P2P到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但我们觉得它可能产生比较好的结果,所以应该鼓励它去试。在试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就处理它。至于是不是能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必过早对它寄予这样的希望。如果长期来看它都做不到,那市场必然会淘汰掉它。短期市场利率很高,P2P又刚刚起步,所以它的利率维持在高位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实体经济,P2P网贷究竟是不是双刃剑?利弊到底哪个更大?真理还有待实践检验。但对于小微企业、对于参与借贷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信贷担保问题得不到解决,投资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P2P的风控风险导致信用问题频繁发生,有的是因为平台过分追求成交量、项目审核不够严谨,还有的是因为信息披露缺失,造成投资者对平台风控情况不了解、信息严重不对称,风险被进一步转嫁到投资者。对此,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急切呼吁加强投资者教育:
 
杨一夫:监管这块是要教育市场的,因为市场合格投资者太少了,很多人投资的选择是很盲目的,借钱、甚至抵押房子去进行投资,说明他对风险跟收益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这需要从监管层到行业机构共同努力,教育投资人让投资人能够变得更理性,能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业内人士担心,个别跑路、欺诈影响固然有限,可一旦火烧连营,对P2P长期发展带来的挑战相当大。如果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P2P网贷模式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而对抗风险,如果内生动力不足,只能依靠外力,解决之道就在于监管层如何发力。可是市场等待又等待,P2P监管细则始终让人望眼欲穿。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监管办法一再爽约,确实有其无奈的一面。
 
叶檀:非常细的东西到现在还没有出台,这确实可以理解,因为不能像以前监管传统银行一样去进行监管(P2P),也不能给P2P做存准率、坏账率这些东西,最好的方式是用市场的手段。例如现在已经开始有P2P的中介机构,给P2P进行评级,这个应用得比较广。像这样的一些包括自律、评级,包括风险提示,如果揭露出来的话,我想P2P可能在风控系统(的表现)可能就要好得多。
 
花开花落几春风。监管政策“犹抱琵琶半遮面”,愁煞了投资者,急坏了创新者。与有互联网大佬支撑的这“宝”那“宝”相比,P2P这一纯正的草根金融体系,要想告别野蛮增长、迎来文明的曙光,监管措施不应再踟蹰不前,否则难以看到真正的枝繁叶茂。
 
吴庆:一方面要约束它,建立一些门槛和规则。同时要小心,不要为了约束它而把它伤得过重。既要慎重,也要在慎重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我想在2015年肯定会见到这个东西。
 
个人简介
财经类自由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林荣生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