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运用的着力点(上)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前运用国债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高科技研究投入,改善供给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国内外环境预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从我国科学技术投入情况来看,多年来,虽然我国GDP增长速度较快,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但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比重却不高,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科技投入为2744.5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6%,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81%,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为1511.99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44%。[1]2003年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投入高达1120.47亿美元,占政府总预算的5.2%,占2003财政年度GDP的1%,[2]远远高于我国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水平。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制约。在当前我国财力相对有限、财政对于科技投入相对较少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产业转型创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如同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样,在以科技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加强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如同上世纪末我国通过发行国债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可以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构成现代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部分,从劳动力的表现形式来看,其主要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不同的劳动力形式适用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体力劳动与自然资源的结合推动着经济发展;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脑力劳动与高新技术设备的结合,推动着经济发展。就我国前期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方式,实现了体力劳动、自然资源和外部投资资本的有效结合,走了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发展之路。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培育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要素的培育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存在的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育的结果,自然资源是长期农业社会发展保存下来的结果,货币形态的资本是对外开放以后引进外资的结果。随着我国体力劳动者人口的不断老化、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存量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这种体力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很难继续保持下去。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突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的跨越式赶超,就必须培育新的生产要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技术进步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于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但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要,2003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为33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 2.47 %, 2009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为 10437.54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 3.06 %,[3]而美国2006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为6.22%、法国2007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为6.11%、英国2007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为占GDP的比重为5.61%。[4]与国外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比重相比,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绝对投入数额大幅度增加,但是我国教育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收支缺口,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教育投入还明显不足,其主要表现为我国目前仅仅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而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却要由学生自己负担,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使我国劳动者素质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高。为了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当前可以考虑利用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从未来我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来看,当前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倒三角”现象,将机关事业单位安排的在职学历教育经费运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全日制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支出,具体言之,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大国债资金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1.将贷款助学由大学教育延伸至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资金来源实行财政无偿投入、国债资金支持以及个人自费一部分三方面分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鉴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就辍学了,其一方面造成了国家人才的浪费,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未来社会负担。因此,通过金融支持,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实行高中准义务制教育,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也是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我国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层次所必需的;2.建立大学教育公共保障基金,充分发挥国债的融资杠杆和基金的财富增值功能,满足我国大学教育的资金需求。由于政府财力不足,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基本上实行个人自费、银行无息贷款助学的学费补偿原则。在高额学费面前,很多优秀学子“望而却步”。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工作之前所接受的最后一个阶段系统性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大学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应该是最高和最直接的。因此,从市场运行机制角度考虑,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成立旨在推动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相互对接的大学教育公共保障基金,具有较强的理论可行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具体言之,大学公共教育共同基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财政投入、国债投资以及企业投资三个部分。这三部分资金在大学公共教育基金中各司其职,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财政资金用于负担国债利息;第二、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预付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费用;第三、企业投资主要用于人才培养结束以后,人才使用单位向政府偿还由国债资金支付的培养费用。大学公共教育共同基金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使高校招生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学子的学费负担。共同基金成立以后,可以充分发挥基金的财富增值功能,通过积极的基金运作,实现基金财富增值的最大化,最终实现财政资金贴息投入、国债筹资、用人单位有偿培养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国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除直接参股高等学校教育共同基金之外,还可以通过国债贴息的方式,鼓励民间机构参与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BOT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基础设施投资者与使用者的双赢,使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已得到很大提高。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前些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就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而言,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落后。一般而言,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做支撑,为了使中西部地区能够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为了更好地解决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完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之后,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上而言,这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未来经济发展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完全可以用来偿还用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发行的国债本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国债发行而产生的金融风险。



[1] 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计算而来。
[2] 李庆松,张毕西.政府科技投入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策略[J].商业研究,2008年,第1期.
[3] 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计算。
[4]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N].2009-11-27.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