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为何这样牛?因为他们害怕!

刘晓博 原创 | 2015-12-24 22:54 | 收藏 | 投票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上变得越来越亢奋:他们挥舞着钞票,大声喧哗着,一路买买买!

 

富德生命人寿举牌了农产品、金地集团、浦发银行、中煤能源;安邦保险举牌了万科、金地集团、民生银行、欧亚集团、大商股份等;宝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寿,则正在谋求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系举牌的上市公司还有韶能股份、明星电力、南宁百货、合肥百货、南玻等。

 

保险公司不仅仅对上市公司股权感兴趣,他们还对海外不动产意兴盎然。比如安邦就高价收购纽约著名的华尔道夫酒店,参与竞购了伦敦金融城的苍鹭大厦。此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也屡屡在海外出手,投资不动产。

 

戴德梁行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保险业的海外房地产投资将于未来几年大幅增加,预计到2019年年底,投资金额将新增730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保险公司为什么大肆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以及海外不动产?他们的钱是哪里来的?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搞懂第二个问题。这么多钱,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当然是央行“印出来”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货币超发状态。1980年,全国人民的个人存款只有400亿元;到201510月,个人存款达到了54万亿元。也就是说,35年间个人存款增长了1350倍。即便考虑的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存款也增长了1000倍。

 

从广义货币M2的角度,也可以非常明显看到这一点。1999年的时候,中国的广义货币只有12万亿,到了201511月达到了137.4万亿元,16年间增长了11.5倍。

 

1992年到1996年间,中国的M2增速常年维持在25%以上,1994年达到了34.4%(金融危机最困难的2009年也只有27.7%),1992年则干脆没有公布M2增速,只在统计公报里说“货币投放增长过猛,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1992年的M2增速,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最高的一年。

 

最近几年,中国的“印钞速度”(M2增速)一直维持在13%左右,应该说理性了很多。但跟GDP不到7%的增速相比,仍然偏高。货币增量常年高于财富增长,其结果必然是真实通胀率居高不下。

 

钱越来越多,钱开始杀钱,让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怎么办?钱和钱就开始结盟,扎堆,委托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代为管理,在大通胀年代得以保值。最近几年,金融行业逐步对民营资本开放,一批神秘的保险公司迅速崛起。热钱奔涌而来,依附在他们门下。至于他们又依附在谁的门下,只有天知道。

 

结盟的钱,开始劫杀不结盟的钱,或其他结盟的钱。

 

当热钱流入保险公司之手后,就变成了“烫手山芋“:保险,特别是寿险是做超长期生意的。保费收入如何在长时段里抗通胀,显得非常重要。否则,若干年之后,根本无法实现当年对客户的保障。怎么办?当然要投资,而且要拿到长期抗通胀的优质资产。

 

银行、煤炭、能源、地产等上市公司的估值,目前都比较合理,至少相对于创业板、中小板的股票来说,从长期来看更为可靠。所以,成为保险资金疯狂购买的对象。

 

一言以蔽之:保险资金在A股疯狂的原因,是为了跑赢M2,跑赢真实通胀。

 

除了在国内买,还要到国外买。这就引出了保险资金疯狂的第二个原因: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由于M2GDP增速快67个百分点,所以人民币每年要贬值67个百分点,才比较合理,因为你货币超发。从长远看,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变,货币超发依旧,这种速度的贬值就会持续。

 

所以保险公司必须要到国外配置资产。优质的房地产资产,当然是重中之重。而且,买得越早越好。未来,中国的险资还会去炒西方的名画,一如当年日本的保险企业一样。

 

总之,保险资金的亢奋、疯狂,是流动性宽裕背景下的资产荒造成的。他们除了买买买,别无选择。

 

只是,这种疯狂带来资产泡沫,终究非中国之福!

个人简介
财经传媒人,高级编辑,现居深圳。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晓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