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圈钱涉嫌操纵股价

曹中铭 原创 | 2015-02-06 08:25 | 收藏 | 投票

     IPO制度改革之后,目前新股发行市盈率基本降了下来,20倍左右成为常态。然而,上市公司再融资却风起云涌,巨额再融资频现资本市场。据统计,从去年年初至今,A股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共计融资7000多亿元,并且已发布的定增预案,预计融资高达2.13万亿元!新股IPO来势凶猛,上市公司再融资更是猛于虎。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按部就班”地启动再融资,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某些上市公司明知不可为却也要强行闯关,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如日前天目药业抛出了一份18.4亿元的再融资计划。根据定增方案,天目药业拟向包括实际控制人杨宗昌在内的6名对象,合计发行1.355亿股,募资不超过18.4亿主要投向医药主业。发行完成后,杨宗昌的持股比例将升至28.42%。
 
    定增的背景是,1月16日,天目药业前董事长宋晓明操盘的长城汇理基金,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天目药业股票至10%,触发二次举牌,也威胁到杨宗昌对天目药业的控制。通过定增,杨宗昌持股比例将提升,而举牌方的持股将被稀释,这无形中有利于杨宗昌强化对天目药业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推出定增的利好,有利于刺激天目药业股价的上涨,如果举牌方今后继续增持,也将提高其增持成本,可谓“一箭多雕”之举。
 
    问题在于,即使天目药业启动再融资,但由于其去年11月27日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目前处于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阶段。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存在“上市公司或其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正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涉嫌违法违规正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等情形的,将不得非公开发行股票,这意味着其虽然公布了方案,但在监管部门作出调查结论之前,监管部门既不可能接收其相关申请材料,付诸实施更是不可能。而且,根据监管部门此前从立案调查到作出处罚的时间上看,有的甚至长达八年之久。因此,天目药业此时欲带“病”圈钱,个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实,带“病”强行启动再融资的并非只有天目药业。如去年11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ST传媒立案稽查。而今年1月29日上市公司公告拟定向增发募资约6亿元投入干细胞和免疫细胞项目。大元股份去年8月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但随即于10月就抛出了定增方案。
 
    无论是天目药业还是*ST传媒与大元股份,其定增方案披露后都引发了市场的炒作。如大元股份方案公布后,股价即连续涨停;截至2月4日,*ST传媒已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受定增的影响,天目药业的股份也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显然,定增是这几家公司股价上涨的“导火索”,但由于本身不具备再融资的资格,其带“病”圈钱行为,也涉嫌操纵股价。
 
    在A股市场上,除了带“病”圈钱外,像带“病”重组、带“病”实施高送转的比比皆是。如威华股份在赣州稀土未能取得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与行业准入批准的情形下,匆忙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结果导致投资者的疯狂追捧,重组失败后,高位介入的投资者因之亏损严重,而其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则频频在高位减持套现。再如海润光伏,为了高位减持股份,三位股东自弹自唱提议10转20的高送转,在上市公司宣布预亏8亿元的前夕,又有股东实现精准减持。像这些带“病”的再融资、重组与高送转,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正能量,反而让投资者亏损累累。
 
    表面上,天目药业等上市公司启动再融资并不违规,但却存在操纵股份的嫌疑,而天目药业等之所以能宣布定增事项,其实与现行相关制度存在缺陷关系密切,而这亦是A股市场的一大“通病”。因此,针对带“病”再融资、带“病”重组、带“病”高送转等诸多陋习,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并对其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