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怎能随意担任独立董事?

郭施亮 原创 | 2015-05-21 00:02 | 收藏 | 投票

 官员怎能随意担任独立董事?

  一直以来,“官员独董”,尤其是“退休官员独董”的现象频繁上演。近日,有媒体曝光,有22名退休官员在市值前100的上市公司中担任独董。其中,也有部分退休官员,在其担任独董的期间,仍然能够获取40余万的高额年薪,由此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两年时间内,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却上演了轰轰烈烈的独董离职潮。但是,在这一轮独董离职潮的背后,却存在不少独董“被动离职”的状况,并由此引发人们的深思。

  实际上,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前两年中组部下发的,被称为18号文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所影响。显然,在新规之下,不少官员宁可选择被动离职,也不想遭到舆论的抨击。至于部分退休官员,即使其到部分上市公司兼职或任职,但仍然受到了严格的把关。

  谈起独董制度,其实,这一制度并非属于中国内地的首创产物,而其起源地则是来自于美国。对于中国而言,也就是在14年前,即2001年,独董制度才得以正式确立。

  按照相关规则,担任独董一职的,需具备几大条件。其中包括了独董需要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或与公司经营没有重要业务联系及专业联系;独董需要对公司的事务进行独立性的判断。同时,独董不仅要为公司服务,而且还要维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显然,从本质上看,独董制度的设立意在压制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状,以打破大股东权力与责任极其不对称的局面,力图促进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化,并最终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遗憾的是,多年来,在实际操作中,独董这一职位却变成了摆设,甚至满足了部分官员福利诉求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独董薪酬,虽说整体年薪并不高,但核心在于这些官员独董的“隐性收入”却是无法估量。按照以往普遍的做法,部分官员,尤其是退休官员,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到部分上市公司担任独董一职,而后再借助相关的渠道大肆捞金,以满足自身的福利欲望。

  与此同时,在官员担任上市公司独董的时候,上市公司高管也是相当地热情。显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聘任官员乃至退休官员作为独董,一方面利于疏通官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借助官员或退休官员的影响力,进而达到规避诸多监管的目的,为其开展进一步的牟利创造出极佳的政策环境。

  此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它们对官员及退休官员也是相当地“照顾”。不可否认,官员及退休官员担任独董的薪酬确实满足不了它们的欲望,而此时,上市公司高管却通过“送内幕信息”等手段来为这类官员创造更多的“隐性收入”,为其实现更大的“增收”。

  因此,鉴于上述的现象,受到“照顾”的官员及退休官员,也会在发表意见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相关上市公司的利益,甚至完全偏向于上市公司。如此一来,即使上市公司的决策对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构成冲击,独董也未必会给中小投资者争取更多的权益。

  显然,长期下来,我国的独董制度已然遭到了变味。至于独董的“独立性”、独董的“专业性”以及独董的“尽职尽责”使命等,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由此可见,在此环境下,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又怎能得到合理地保障呢?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