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奇葩更名有操纵市场的嫌疑

曹中铭 原创 | 2015-06-01 07:56 | 收藏 | 投票

     日前,多伦股份的一纸公告吸引了市场的眼球。根据其发布的公告,多伦股份声称立志要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基于业务转型的需要,为使公司名称能够体现主营业务,拟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而“匹凸匹”正是在近一两年被炒作火热的P2P互联网金融的中文音译。

 
    近年来多伦股份业绩乏善可陈,2013年实现每股收益0.026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004.83万元,净利润7107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只有1882万元。因此,上市公司实施业务转型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上市公司的此番业务转型尚处于设想阶段,一无正式业务开展、二无人员配备、三无专业机构的可行性论证。既然没有任何准备,又如何夸下海口“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呢?
 
    多伦股份奇葩式的更名公告披露后,其股价立即作出了反应。本周一与周二,多伦股份连续两个交易日“一”字涨停,成交稀少,投资者惜售迹象非常明显。一家只画了一个“大饼”却并无业绩甚至是业务支撑的上市公司,竟然能受到市场的疯狂追捧,凸显出投资者投机性的一面,也凸显出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的热衷程度。
 
    其实,多伦股份奇葩式更名仅仅只是A股市场的一大缩影而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151家上市公司更名;2014年,更名的上市公司达180家;2015年虽然还不到半年,就有80余家上市公司更名。上市公司的更名如果是因为并购重组、资产置换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更,显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像多伦股份等诸多上市公司的更名,却存在吸引市场关注的嫌疑。
 
    就像某些上市公司成为资产重组“专业户”,市场什么是热点其重组目标就投向相关热点行业一样,上市公司的更名也掀起一股紧贴热点的热潮。如近年来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4月14日,熊猫烟花就将公司名变更为“熊猫金控”,经营范围也变为以自有资产进行互联网产业的投资和管理。5月6日,百圆裤业宣布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跨境通宝”,经营范围中增加进出口、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
 
    但某些上市公司的更名却让投资者有雾里看花之感,如星河生物曾将名称变更为“菇木真”,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其是做什么的,后来又不得不改回原名;二三四五原名“海隆软件”,投资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但二三四五能代表什么呢?软件?房地产?抑或其它?但其什么都能“代表”,又什么也“代表”不了。
 
    上市公司的名称应体现出其地域或行业性的特征,如此才有利于投资者辨别。显然,更名上追求“个性”是值得商榷的。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在更名后都能遭到市场的大肆炒作,多伦股份的连续两涨停也再次进行了诠释。然而,在上市公司频现更名的背后,博市场眼球者有之,利用所谓的更名行市值管理之实者亦有之,这些其实都算不了什么。笔者以为,监管部门要重点防范的,在于某些上市公司利用更名,实施信息操纵。
《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其它手段操纵证券市场。而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的规定,上市公司更名博眼球,意图影响其证券交易价格的行为,涉嫌蛊惑交易操纵。
 
    所谓蛊惑交易操纵,是指行为人进行证券交易时,利用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交易量,以便通过期待的市场波动,取得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事实上,市场上并不乏某些上市公司通过更名,影响股票的价格,达到所谓的市值管理的目的,以图从中获取利息;或者利用更名,实施利益输送。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更名,绝非博眼球、追热点那么简单,而是存在操纵市场的嫌疑。对此,监管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