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传言缘何总是重创市场

杜坤维 原创 | 2015-09-28 07:07 | 收藏 | 投票

       IPO暂停到重启再到竭泽而渔融资,不断循环上演,是IPO传言重创市场的主因。

       9月25日,沪指报3092.35点,跌幅1.6%,成交2490亿元;深成指报9904.76点,跌幅3.26%,成交3128亿元;创业板指报2020.97点,跌幅4.06%,成交858.9亿元。两市有几十家股票跌停。
     针对暴跌的原因,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有IPO重启传言有关,坊间有传言:某机构人士称,今天上午我们刚接到协会通知,新股重启发行正在准备。新股承销相关办法将于近期修订完成,预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1、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以下的考虑直接定价发行,不再询价;2、新股申购时不再全额缴款,改在获配售后缴款;3、报价最高的剔除比例不再硬性规定至少10%,改由主承销商酌情确定。我们将与协会和证监会保持密切沟通,配合监管层开展工作,随时关注进展,做好新股发行的准备。市场造谣者罗列了1/2/3条原因,看起来好像是真有那么一回事,午盘以后虽然中证协出面澄清,但依然于事无补。
    就资本市场而言,融资再融资与投资者投资一样,应该都是资本市场固有属性,从世界资本市场来看与市场走势不存在太多关联,一个市场没有IPO ,那还叫资本市场吗?但唯独到了中国IPO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救市利器,每当股市下跌,暂停IPO救市就成为不二法宝,而股市上涨之际IPO也顺理成章成为调节股指涨跌的重要工具,IPO成为了管理层随意动用的政策调整工具,不再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回顾历史,经历了8次暂停8次重启,IPO 暂停容易,但重启很难,每一次重启传闻都会重创市场,让投资者苦不堪言。
    一件最正常不过的资本市场的事情,怎么到了中国就成为了最头疼的事情?
  笔者认为与中国一批专家学者不无关系,他们是食洋不化的照搬主义,是典型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崇拜者,根本不会从国情出发,只知道照搬照套美国的所谓先进经验,并拿到中国生搬硬套,其害处不言自明,另一个就是某些专家学者过分强调资本市场的政治功能化,从而导致资本市场加上太多政治色彩,从而加上太多附属成分,从而失去其金融色彩,周正庆主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和自由化的观点出发,对中国资本市场所做出的分析和判断。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往往脱离了中国国情,存在片面性和误导性。用这种判断去指导资本市场,必定产生不良后果。 应切忌不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盲目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一两百年的成熟市场进行简单比较,从而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做出错误的评估,误导市场,影响领导层的决策。”
    首先他们引进了加以创新的所谓的批量发行,目的就是抑制炒新,所谓以市场化手段抑制炒新,但问题是他们没有看到炒新的本质,不在于发行的机制而在于明晃晃的股价操纵,他们不断鼓噪,终于让管理层出面一试,但从现实经验看,炒新根本没有得到任何遏制,二级市场却遭受了巨大的伤害,每一轮批量新股发行,二级市场总是遭遇巨大跌幅,甚至波及到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一场小型的金融危机,银行间利率出现几倍乃至十几倍的上涨,国债回购利率动辄上升几倍,质押回购利率也是动辄几倍上扬,在西方国家,三大利率出现如此暴涨,就是典型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却是习以为常。
   而批量发行的背后就是新股发行骤然加快,其实质就是让融资最大化。
  其次是新股发行没有底线,这就是所谓专家们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证监会不应该约束新股发行节奏,让市场去自我调节。但在中国不约束根本行不通,这才是投资者最为惧怕的事情。正常节奏的IPO投资者并不反对,市场也可以承载,但中国新股市场总是走极端,要么暂停,要么就是竭泽而渔,很少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能够发的出去新股,管理层也是乐享其成,管理层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加大新股供应,直到市场失去融资功能,才不得已而为之,再次祭出暂停利器。以本轮新股发行为例,14年下半年实施严格的控制,中国股市出现了典型的牛市,但15年以后,新股逐渐开始失控,新股融资也是逐月增加,先是每个月一批。每批10多家,接着是每批20-30家,在接着是每个月两批,每批20-30家,再接着是超级大盘股一家紧接着一家,融资压力越来越大,新股发行没有底线,2015年前6个月沪市IPO 巿场排名全球第一,超越两大资本巿场纽约和伦敦,中国股市承接能力能够超过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和英国吗?根据安永最新报告《安永全球IPO趋势:2015年第二季度》研究显示,2015年上半年大中华区各交易所的交易宗数和融资额分别占全球IPO的38%和39%,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10%,承担了世界融资总额40%左右,是不是很过分,安永亚太区资本市场总监李群表示:“ 201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场的交易宗数达到631宗,比去年同期增加6%。然而,融资总额为10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全世界融资总量都在下降,唯独中国逆势大增,说明中国融资已经是竭泽而渔。不仅仅在于对市场资金的抽离作用,更关键在于对投资者心理预期的负面作用,导致新增资金入市趋于谨慎,导致存量资金不断抽离.
  本轮下跌固然有高估值因素,有杠杆因素,但与市场过度融资不无关系,即使面对市场暴跌,但证监会毅然而然审核通过六家新股,其中就有江苏银行,按照市场预期,融资额将高达400余亿元,成为加速市场暴跌的元凶之一。
 三是过分强调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固然资本市场应该担负起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但这个重任要量力而为,而不是成为压垮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颗稻草。如果市场一面倒的强调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就会引发投资者担忧心态,担忧一旦新股重启,又会重蹈大扩容的老路,就会引发市场恐慌,从而引发市场抛售潮,从而导致市场调整。
   从中国新股运行轨迹来看,新股一旦重启,总是很快沦落为圈钱的代名词,很快就会让投资者产生惧怕心理。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固然有融资功能,但也有投资功能,两者是不能偏废的,过分强调了融资功能,就会忽视投资功能,就会导致投资者反感,就会导致融资功能丧失。
 四是新股次新股再融资太离谱东方财富通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263只次新股中已经有40只处于停牌状态,占新股板块内个股总数的约15%,最为典型的就是蓝思科技,上市仅仅3个月就开始停牌定增,而且规模让人震惊。根据方案,该公司计划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亿股股票,融资不超过602,646.89万元,折合每股发行价约60元,这一价格较蓝思科技6月2日收盘价140元低了57%。
    新股次新股大面积再融资对市场的负面作用在于导致新股发行诱惑力加大,不容易化解IPO堰塞湖,而加速累积的堰塞湖会加大市场担忧心态。毕竟新股堰塞湖总是需要去化解,而不是永远积压。
    中国股市之所以惧怕IPO不在于IPO本身, 而在于IPO 总是爱走极端,一旦重启,很快就会成为竭泽而渔!让市场无法承载,让投资者非常惧怕!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资本市场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但市场信心却是低迷至极,难以承载IPO之中,笔者并不反对IPO重启,也希望尽快付出实施,让心中石头落地,减少市场不稳定情绪,但赞成重启IPO,并不代表笔者赞成没有底线的IPO ,对竭泽而渔式的IPO笔者一以贯之的保持反对态度,笔者还是认为证监会应该严格控制IPO节奏,就像14年下半年一样,做出庄重承诺,每个月发行适量新股,投资者一定会持欢迎态度。
   IPO亟待走出暂停重启无底线融资的恶性循环,否则中国股市难以走出暴跌的怪圈,也难以根除IPO传言对股市的冲击。
   因为中国再融资太容易,减持套现太容易,IPO诱惑力实在太大,不加控制的话根本就是行不通。
个人简介
从事股票市场投资,同时写一些财经评论
每日关注 更多
杜坤维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