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东北十年:一棵大树的成长哲学

刘长杰 原创 | 2016-11-10 22:10 | 收藏 | 投票

文/ 刘长杰

在一个高温、多雨的环境里,一片适合林木生长的土地,很快会被丛林覆盖。

有丛林,就会有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有——

强者出头。

过去的13年,房地产业就是温润的财富环境,沈阳这个东北中心就是流淌着奶和蜜的肥沃土地,而3495平方公里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就是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

这片丛林的制造者数量曾经过千,开发最火爆的时候,有近500个项目野蛮生长。这群制造者有国家队,有正规军,混成旅,还有民团。这些竞争者规模有大小,声名有好坏,手段有高下。

2006年,裹挟其中的碧桂园从广东热土踏入东北寒地,开始在沈阳开疆拓土。而自2005年至今,楼市经历了十几轮的严厉调控,市场风云变幻,满目成败;成长代价几何,日月如梭。十年之后,历经风吹雨打、市场磨砺的碧桂园,已成大树。

适者可以存身,强者方能出头。十年树木、蔚然成林的碧桂园,其略在扎根,其术在匠心,其发展路径则印证了一棵大树的成长哲学。

 

大树哲学第一条: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大树的,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人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2006年,碧桂园落子沈阳于洪新城。此后十年,“五星级的家”渐入人心,从单盘年销售额55亿元的东北纪录保持者到沈阳、大连、海城、哈尔滨、绥化五城十四盘联动,碧桂园成长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冒进,不浮夸,不虚无。

十年来,碧桂园坚守初心,不仅仅打造老百姓心中的“好房子”,带给业主精神上的愉悦感,作为城市建设的有力参与者,这家房企还努力把骨子里的精神和文化,一点一滴地渗入到东北的土地中,让碧桂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格调,一种对美好中国梦的向往——“给自己一个五星级的家”。

沈阳十年,碧桂园始终站在业主的角度,为业主谋福利。今年重装推出的“五星级品质”,更把“匠”字作为全新的品牌定义。匠,不仅是出色的手工劳动者,更重要的,他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去制造,而是付出真心和精力去创造。

一贯用心为客户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同样体现在碧桂园的产品设计上。碧桂园拥有直属于公司的设计团队,由1600人组成。经过多年打磨,这支专业设计团队对公司的产品更为熟悉,也更加负责,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匠心独具,因而更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大树哲学第二条: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又种在那里。要想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

作为中国十强千亿品牌开发商,碧桂园一直遵循高、精、低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而所谓高速度、精品质、低成本策略,就是围绕“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来进行项目开发。

“高速度”是指如何保证企业拿地后,短时间就能迅速销售产品,并且还能卖得好。碧桂园的团队,总是在拿地前就下足一切功夫去做好市场的全方位调研,不光是市场、经济情况的调研,还有客户需求、习惯、爱好与政府政策的调研。了解得越详细、越透彻,对项目的开发才会越有利,定位才会更准确,去化才会更快。在一份扎实、准确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精准定位,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以此保证高速销售。

“精品质”即高质量。从2011年开始,碧桂园东北区域陆续形成了一系列评审机制,由区域总裁亲自参与细节方案研讨,这从管理的源头上保证了园区、产品的品质。2015年,碧桂园在东北推出“精工产品”,将“精品质”战略引向纵深。

“低成本”是指在源头上,在设计阶段即做好成本管控和优化。碧桂园东北区的成本管控小组,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即参与工作,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成本优化,继而与项目、营销、设计一起,从一块砖、一棵树去评判是否用、用多少、多少钱等,管控和优化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

因为做好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项目建设就不会有返工,不会有浪费,也就为碧桂园的高速度提供了保证。

 

大树哲学第三条:根基

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就可以生长,也绝没有一棵大树的根不深入地下。

在碧桂园的工地上,人们最常看到是这样一幅景象——几十栋建筑同时起建,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几千人进进出出现场同时作业……在业内,碧桂园就是一家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

2006年品牌房企云集沈阳,开启了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大牌时代”。不过面对沈阳独有的区域特色,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融入环境,水土不服成为很多房企面临的一大问题。碧桂园也不例外,在南方积累的成熟经验和创新产品,简单地复制到沈阳,很快即遭遇市场的挑战。

沈阳,是一个需要你用心了解的城市,一定要做符合区域、接地气的产品,才能被这座区域中心城市所接受。

在经历了前面的阵痛后,碧桂园管理团队快速做出反应,他们开始去了解沈阳人的需求和喜好,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反省、深化、改革。集团有标准化产品库,每一种产品都会设计出几百种户型,在其中挑选出可能适合北方人居住的户型,在北方做适应性深化,再通过深化思考,可能会变成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户型,而这样做出来的房子,才是北方人最容易接受的产品,才是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才是经得住考验的产品。

深耕沈阳十年,碧桂园对这座城市有了切身体会,更对这座城市的住房需求了如指掌。十年光阴,既是碧桂园作为一家外来房企不断本土化的艰辛历程,也是其反复研发产品、精益管控质量、寻求更大突破的重生过程。

扎根沈阳,才能更懂这里的人。如今无论是银河城、太阳城、凤凰城,还是沈阳碧桂园、公园里和学府一号,都已成为东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项目。

 

大树哲学第四条:向上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互有空间,绝不打结;越向上长,空间越大,越能成为一棵大树。

在城乡结合部拿地、造城、白菜价卖房,这是碧桂园市场制胜的三大法宝,也是三大标签。一家努力向上的房地产商,成于斯,却不能止于斯。碧桂园选择向更高、更广阔的层级突围——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链价值,进城。

2016年,碧桂园与大连海昌集团强强联手,一举拿下四个豪宅项目,成为大连房地产界的大事件。

海昌是一家旅游公司,擅长做旅游,其海洋馆、主题公园等旅游地周边,事实上需要有人做地产,第一为了其中服务人员,第二为了前来旅游的人群,而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去那里居住和生活。通过联手海昌,那么一个五彩纷呈的旅游区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华丽升级的城市副中心。

“无论是品牌开发商之间的合作,还是房地产与其他行业的合作,都表明市场的整合作用更强了。”碧桂园的管理者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将是一种大融合态势,而这种跨界融合思维,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房地产业毫无争议地步入“白银时代”,三四线城市的市场萎缩态势日趋明显。在趋冷的产业市场与提升的客户需求双重包夹下,碧桂园是否既能保住自己“千亿俱乐部”的身价,再进一步,又能实现战略格局上的重大转变,从以“量”著称的“第二梯队”向以“质”取胜的“第一梯队”转型,成为摆在碧桂园面前的两道必答题。

碧桂园这一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其最大优势就是来自于自身的全产业链体系,也就是业界戏称的“从第一步投标到最后一步装修结束擦地板,碧桂园都能做到不借助任何外力自行完成”。正是凭借这一全产业链体系,碧桂园的整个产品线已形成可复制的成熟模式,这一模式甚至不必依靠市政建设的外力辅助,就拥有独自造城的能力。

在未来的战略部署中,碧桂园以社区需求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平台——包括物业开发、社区配套、投资及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将进一步挖掘其价值链内的业务及资产价值,通过参股、控股及分拆上市等金融手段,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大树哲学第五条:向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坑洞,长向黑暗。积极地向光生长,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光明。

碧桂园选择市场突围的第三个战略,就是从偏居一隅搞开发到城市中心去布局。

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低潮,2016年沈阳迎来几次活跃的土地挂拍,有人借此认为沈阳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回暖。“但是从相关数据上显示,现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碧桂园的管理者指出,近期沈阳土地成交的特点就是聚焦性,即往城市中心聚焦。

过去很多偏远的土地,也有开发商去竞拍,但看近期开发商拍得土地的位置,很远的区域即使你告诉他们价格便宜,他们也会有选择性地去竞拍;而城市中心的地块即使很贵,大家依然会争得头破血流。

究其原因,城市在向“心”发展,配套、交通、资源、区位等优势都集中在城市中心,人们的购买意愿也向着这些区域。有鉴于此,碧桂园在东北的项目也都在不断地中心化。“城市中心可以提供给我们优质的资源和基础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打造好产品的发挥空间,可以让我们将所做的好产品呈现给大家。”  

一家地产企业,就是要通过开发和运营,给一座城市带去希望与光明。自2006年入沈以来,每一个碧桂园项目不仅是所在区域市场的开拓者与领导者,更是一座座新城崛起的助推者。“我们用十年时间完美蜕变了所在的区域版块,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碧桂园不仅是东北房企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城市腾飞的主力军。”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碧桂园管理者的心中,沈阳这座城市需要给大家足够的信心,需要给想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更多的工作机会,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城市的价值,对人群的吸引力才会更大,也会吸附更多的优秀人才,一道将这座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

对于飞鸟来说,它们希望,有绿色的地方,就有大树,就有一个属于鸟儿们的幸福乐园;我们希望,有城市的地方,就有碧桂园,就有一个五星级的家。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