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不平静的2016年,资产缩水困境如何破解?

郭施亮 原创 | 2016-12-20 06:59 | 收藏 | 投票

 

  2016年,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对全球经济来说,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其中,自今年以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也是深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而不得不制定出更多的应对方案与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过去十余年时间,是居民收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空间。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与此同时,对于国内而言,更是面临着“两多两少”的问题,具体而言,即“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而如何合理化解这一矛盾问题,不仅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命运,而且还将会对普通民众的财富资产命运构成深刻性的影响。

 

人民币加快贬值,我们的资金出路在哪里?

 

  事实上,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加速贬值的迹象就明显突出。进入今年下半年,人民币贬值的姿态更是备受热议。简单统计,自今年以来,人民币中间价的贬值速度已经达到了6%或以上。换言之,在此期间,如果手持人民币资产,则资产缩水的压力还是比较沉重的。

  鉴于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加剧,既有去年101日起人民币正式纳入至SDR的事件影响,而干预频率降低也加大了阶段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又有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成功,而不确定的预期也成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疲软的催化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疲软,但兑一篮子货币的表现却相对强势,而在此期间,人民币兑其他部分主要国家的汇率水平甚至出现了升值的迹象。 

  对于国内普通老百姓来说,适度兑换美元可以利于资产的保值,但考虑到兑换时银行需要收取部分点差,以及美元自身的波动性问题,因此对于资产不高的老百姓而言,兑换美元更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许,对于这类老百姓而言,把资产分散配置,而后突出投资重点,或许更能够轻松应对资产贬值缩水的压力。

 

中国式熔断机制匆匆落幕,股市成为资金的主要出路?

 

  股市,属于财富资金最为聚集的场所之一。与此同时,借助股市这一个场所,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也为急于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投资出路。

  不过,对于股票投资,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与高收益同时存在的投资渠道。因此,在我们进行股票投资之前,更需要充分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年初,中国式熔断机制的出台,给投资信心略有恢复的中国股市带来了沉重的冲击。自中国式熔断机制出台之后,中国A股在短短数个交易日内就出现了接连暴跌的走势,而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就在这几个交易日内,出现了接连两次熔断的表现,市场恐慌情绪达到了极致。

  实际上,从国际市场的运用情况来看,熔断机制本身并无错,但关键在于熔断机制的设计规则以及其所对应的市场环境上。

  很显然,作为中国式熔断机制的出台,其本身设计并未完全考虑到股市自身的运行特征,而15分钟的冷静期设计,不仅没有很好地压制住市场杀跌的恐慌情绪,而且还可能在弱势市场中,把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聚集起来,并由此触发市场的二次恐慌情绪,这对股市而言,也是一个致命的冲击。

  庆幸的是,今年17日晚间,三大交易所正式宣布自18日起暂停实施熔断机制,最终结束了中国式熔断机制的生命。但,通过此次中国式熔断机制的出台,却给市场带来了沉重的经验教训,而投资者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不过,自今年1月中下旬之后,随着股市风险的快速释放,中国股市的赚钱效应开始逐步抬头,而自年初低点反弹以来,股市累计涨幅超过20%,这也为不少老百姓的资金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出路,来满足他们应对资产缩水的问题。

  时下,随着养老金、职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加快入市,料中国股市未来的波动率会更加平稳,对市场投资者而言,投资的风险会趋于下滑,但赚钱的难度也会越来越高了。

 

资产荒持续上演,我们“慌”了吗?

 

  2016年,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然而,纵观这一年的时间,资产荒无疑是投资者探讨频率很高的关键词语。

  实际上,在经济转型,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原本具备中高投资收益率,风险偏低特征的优质资产数量却骤然降低。由此一来,对于不少大资金大机构,乃至部分中产阶层群体而言,四处寻求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优质资产,却是困扰着他们的投资生活。

  险资资金的投资去向,这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最热门的探讨话题。然而,在资产荒的大环境下,因为市场上缺乏了大量的优质资产,这对险资资金而言,却是充满着考验。与此同时,随着保费收入高增长拐点的临近,不少险资资金也试图加快转型的步伐。

  通过二级市场挖掘潜在的优质资产,这当属险资资金近年来最为频繁的投资动作。从万科A、到廊坊发展,再到中国建筑、格力电器,这类股票的纷纷崛起,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局部性的赚钱效应。

  实际上,在险资资金加速投资布局二级市场的背后,不仅与资产荒频繁上演的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也与其提升扩张能力相关,并试图借助部分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的优质上市公司,来实现更具长远的战略性布局。

  就目前而言,从多家险资机构大举入股举牌的股票走势分析,随着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飙升,也为部分险资机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浮盈收入。但,在这一种相对积极的投资行为背后,对险资机构而言,即是机遇,又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至于部分被举牌,而且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的上市公司,则时刻存在着控制权丢失的风险。

  事实上,资产荒的持续上演,已然不局限于大资金大机构的问题了。至于普通老百姓,同样有着强烈的优质资产配置的需求。很显然,面对人民币贬值以及优质资产难以寻求的大背景,实际上也加剧了市场中优质资产的挖掘难度,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百姓该如何在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挖掘出能够真正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优质资产,这才是他们当下最急切考虑的问题。

 

密集楼市调控,投机者“慌”了,您还会投资楼市吗?

 

  今年国庆期间,多地密集出台了楼市的调控政策,轰动了全国。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地区,还有接连的调控手段,对当地楼市市场的冲击不可小觑。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并不希望楼市出现暴涨暴跌的走势。然而,接连的楼市调控政策背后,也不一定会让楼市市场,特别是部分核心楼市市场形成致命性的拐点冲击。

  但是,通过近期这一系列的调控打击手段,却给前期利用高杠杆投机的楼市投机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期待在楼市市场上进行投机的投机者敲响了警钟。

  过去十余年,当属国内楼市市场,尤其是一线楼市市场的黄金发展期。然而,随着楼市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疯狂的楼价背后,实际上也暗藏了巨大的风险,甚至牵涉到社会民生的问题。

  或许,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楼市调控政策不会轻易放松,而随之而至的,可能还有房产税等配套措施的逐渐出台,这对楼市市场而言也是一个深刻性的影响。

  楼市降温,部分流动性为满足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开始四处寻求有效的投资渠道。然而,鉴于国内民间资金庞大,却又因国内投资环境相对封闭,而导致大量资金无处可逃。由此一来,在楼市降温的同时,仍需提防四处逃窜的资金的破坏影响力。

  实际上,对于中国楼市市场,尤其是一线核心的楼市市场,长远性的运行大方向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在楼市密集调控之下,调控已经牵涉到交易环节的问题,而买房已经不是由钱说了就算的事情,而如何买到房却是更多人担心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更应该要看楼市调控的持续性几何,以及其调控的决心如何。但是,退一步来说,一旦楼市调控再现松绑的迹象,则压抑已久的需求或将迅速释放,楼市投资热情或将重新激发。

  从本质上来分析,资金本身具备强烈的逐利性。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哪里具备持续有效的赚钱效应,资金就会往哪里去跑。或许,随着楼市市场阶段性的降温趋势形成,作为聚集资金财富效应的股票市场,会逐渐成为部分资金的主要去向。

  但是,在当前人民币贬值,资产荒压力频繁上演的背景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确实需要寻求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资去向,但在投资过程中,投资安全性必须摆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再去考虑流动性、收益性的问题。

  经历了不平静的2016年,我们即将迎来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017年。不过,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已经不是大资金大机构的“专利”,而是牵涉到亿万老百姓的问题。由此可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我们再不去认真规划好符合自身真实需求的投资理财计划,那么面对人民币贬值、资产荒的压力,我们将会无所适从,时刻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的状态之中。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