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该不该“港股化”?

苏培科 原创 | 2016-04-14 10:1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在A股市场漫漫的寻底过程中,香港股市的两条新闻引起了大陆市场的高度关注。一则是今年上市的21只港股次新股中7只跌破了发行价,破发率高达3成,这与A股买彩票式的次新股行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反思究竟是A股泡沫太重还是港股出了问题;另一则是以万达为代表的港股上市公司纷纷私有化或将主要业务分拆A股上市,这又让人反思一个市场低市盈率和低估值究竟是不是好事?A股市场究竟该如何摒弃那些流行的认识错误?

  低市盈率也是一种“病”

  如果按照一些人的分析,相比不足7倍市盈率的港股市场,A股市场泡沫巨大,A股市场不应该借壳重组和继续制造泡沫。其实这是一种流行的错误,国内很多人在分析股票市场时,经常用不同市场的市盈率比较来给A股市场下结论,其实都是刻舟求剑式的研究方法,每个市场都有每个市场的市况和组成因素,单一的比较分析很容易误人误己。看看香港股市每天的总成交金额,有时还没有A股中一只个股的成交金额多,港股每天总成交金额才800亿左右,与近30万亿总流通市值严重不匹配。

  在我看来,香港不足7倍市盈率恰恰是一个估值萎靡、市场失灵和市场不活跃的病态表现,而并非是一个估值健康的市场,一个新兴市场与一个病入膏肓、大势已去的市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如果简单套用比较逻辑,让A股估值港股化,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则是一场灾难,在目前A股市场反而应该提高市场吸引力,保持适当的估值优势,让在境外上市的优质资产回归A股,改变A股市场的整体质量,让转型期的A股上市公司获得外延式增长的能力,既实现中国经济的存量整合,也让A股市场继续保持吸引力,只有这样资本市场才能在目前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如果让股市彻底熄火、走向低估值,对青黄不接的中国经济打击最重。其实,股市有些泡沫并不可怕,高市盈率的上市公司往往有并购低市盈率的冲动,逐渐通过外延式增长的方式既降低了市盈率,也扩大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规模,有些公司运气好会并购到增长潜力比较好的资产,从而为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往往水至清则无鱼,香港市场虽然没有多少泡沫,但也没有活力和想象力,这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大面积逃离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香港的二级市场估值与大陆一级市场估值差不多,这也是资本愿意花成本去帮助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回归A股的主要的原因。很显然,适当的高市盈率和高估值未必就是灾难,如果把握的好则是优势和机会,因此不能再按教科书来分析市场状况。

  2015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转折年

  虽然2015年对投资者来说大起大落,有些人甚至回到了原点和出现了巨大亏损,但2015年全年A股共有794家上市公司完成增发,实际募集资金超1。2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纪录,而且增发市场还频现巨额募资案例,除同方国芯募800亿元外,还有近50家上市公司募资均超百亿元。而定向增发的背后又都对应着一个被收购的项目,由此可见A股上市公司其实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股市暴涨暴跌,但很多上市公司获得了外延式增长的动力源,大部分公司通过定增融资和购买资产的方式实现了华丽转身,当然也不乏一些公司制造噱头和炒概念,但大部分公司在2015年外延式增长的效应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显现。几年后回过头来看,2015年对A股上市公司的发展将是转折性的一年,因此股市兴旺对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2015年也是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最为忙碌的一年,据统计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并购重组事项,有数据披露的并购事件共涉及交易金额达 15766。49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全年公告的重组事件为475项,披露的交易金额为2306。29亿,从上市公司发出并购重组意愿的数量和金额来看,2015年都出现了巨大倍数级的增长,在行政审批的背景下也同步加大了证监会审批的工作量。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迫使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否则传统行业利益普遍出现下滑,上市公司业绩会受到拖累,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既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和让自身获得新的估值资产,也可以让其通过新购入的资产获得外延式增长,确保公司利润稳定,这也是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对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没有并购重组就没有未来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出现井喷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和继续扩大,尤其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全球整合资源、跨境并购也将会异常活跃,毕竟单一的市场资源和单一类型的国家经济风险难以有效对冲,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跨市场布局和资产配置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也可以断定新一轮的全球并购浪潮也将来临。

  具有资本市场平台优势的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来化解经济下行和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风险,以确保所有股东和投资者的权益,如果哪个上市公司还意识不到这样的趋势和不懂得充分利用并购重组来发展壮大,则在这轮并购浪潮之后必然沦落,除非是高精尖和利润高速增长、自身发展与宏观形势关联度不高、自我发展很好的上市公司另当别论,但目前这类公司很少。

  从全球并购的过往案例来看,一些自我发展条件好的公司如果能驾驭并购重组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则如虎添翼,其并购成本和谈判溢价的能力远比一般的公司更有优势。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同等条件下被收购方自然选择名气大、有品牌优势和正在高速增长的东家,这样一来在面子上既不丢份,在长期利益上也不受损失,被好公司收购的协同效应和资源扩大效应会大一些。不过对于盲目多元化的并购主体是例外,但大部分知名公司的并购整合成功率会高于一般公司。因此,在目前的全球宏观形势下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有并购整合资源的意愿,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来做产融整合,如果有上市公司对此排斥和无动于衷,公司面临衰落和发展萎缩是迟早的事情。

  目前国内的很多央企已经开始了合并整合,他们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分离合并、破产清算等途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很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都是在向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以弥补内生增长的不足,从被并购标的来看,涉及新兴产业的占到七成,尤其以新型信息产业、节能环保、医药生物所占比例最多。从近几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的案例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外延式增长的重要性。

  当务之急,大陆和香港市场的管理层应该出台积极的股市政策,着力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纠正影响市场情绪的主要矛盾和错误认识,营造良性健康的投资环境,以消除市场的悲观情绪,加大引导增量资金入市的步伐,应该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应该尽快取消和简化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行政审批,采取事中和事后监管,让中国的上市公司积极把握这轮全球并购大浪潮中的机会,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尤其在目前市场信心仍然脆弱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市场有止跌筑底的迹象和个别几日的反弹而断定市场调整已大致到位,从而采取忽视和轻视市场主要矛盾的管理态度,这对市场筑底企稳是非常不利的,应该积极引导市场情绪和加大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步伐。

个人简介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秘书长。spk518@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苏培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