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商业保理(简称:保理)指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保理。具体是指销售商将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公司,由保理公司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等综合性商贸服务。
二、保理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商业信用是保理的基础。
保理的实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方面,保理是基于商业活动的信用管理工具; 另一方面,保理是商业信用的信贷化过程。所以,商业信用是发展保理业务的基础。一个商业信用不发达,法制建设不健全的社会,发展保理业务困难较大。
2、保理促进商业信用的构筑。
在没有保理介入的情况下,购销双方的收付款行为是非刚性的,主要是由双方自主协商解决。但是,一旦引进保理之后,这种非刚性的行为就演变成了刚性的金融机构的借款行为,无论是明保理还是暗保理,在到期无法回收资金的时候,都会出现保理机构介入的情况,因而,使采购商的付款行为变成刚性的要求。这种刚性要求倒逼采购商重视商业信用。
三、中国商业信用的现状
1、人情商业文化特点突出。
在商业活动中,很多时候,对买方付款行为没有刚性的时间节点要求,只有弹性的因人因事的不同的协商。
2、法制建设不健全。
对商业拖欠的法律援助偏弱,一是程序复杂,二是执行不力。所以,即使买方违约,供方启用法律程序的情况不多。
3、信用管理体系不到位。
社会对于商业信用不良行为没有系统的记录,没有有效的监督,商业欠款没有成本。
4、社会信用水平较低。
要么,强势供应商不接受商业信用,只做现金交易;要么,弱势供应商委屈求全,不敢强化信用要求。那种积极对买方付款行为进行期限管理的现象相对较少,这就是西方广泛开展的保理业务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构筑商业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必由之路
1、提倡讲求信用的商业文化。
要求每个企业家,自觉地以讲诚信为荣,弃诚信为耻。要求社会认识到拖欠货款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
2、构筑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1)政府部门应通过现代手段,对企业、个人的社会信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2)同时,鼓励企业、个人各极参与信用构筑。就象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一样,鼓励人们书写自己的良好信用。对积极参与信用构筑,且记录良好的人,给予各种社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