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卖房保壳,折射出什么问题?

郭施亮 原创 | 2016-09-21 23:32 | 收藏 | 投票

 上市公司卖房保壳,折射出什么问题?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线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催生出不少的造富效应。然而,纵观这些年来,因股致富者罕见,而因房致富者却为数不少。

  上市公司借助卖房,来达到保壳的目的,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里的一个奇葩现象。不过,通过近期系列的卖房保壳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上市公司卖房保壳的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据媒体报道,*ST宁通B称,以公开挂牌方式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北京西城区的两套房产,而其评估数值远远高于这两套房产的账面价值,增值幅度相当惊人。由此可见,对于这一上市公司来说,虽然企业盈利状况并未有好转,但在关键时刻,借助卖房保壳来达到保壳的目的,却是上市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

  实际上,纵观中国股票市场,卖房保壳并非唯一的保壳方式,而诸如地方补贴、出售资产、调整折旧年限、税收优惠等方式,也经常得到那些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运用。然而,对于上述保壳方式,并未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而企业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方式来谋求保壳,试图能够更长远地占据市场中的部分资源。

  显然,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里“股市不死鸟”现象屡见不鲜的真实写照,此举也削弱了股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功能,强化了长期亏损企业在市场中占据资源的地位。

  上市公司卖房保壳,尚且属于中国股票市场里的一个奇葩现象。但是,与之相比,更值得讽刺的是,据之前的媒体报道,约有763家上市公司的半年利润,还抵不上一套房。更有甚者,一家拥有上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企业所创造出来的利润,还不如一个身处一线城市的房产拥有者,这也是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过于火热的真实写照。

  “脱实向虚”这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阶段性现象。然而,随着居民加杠杆现象的频繁上演,加之国内一二线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疯狂,却进一步倒逼更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对此,在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引发的强烈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却进一步加速了国内“脱实向虚”的风险,而这对未来国内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也并非一件好事。

  居民加杠杆热情提升、企业家不热衷于经营实业,反而逐渐热衷于炒房致富,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甚至,在狂热的地产赚钱效应下,部分国内上市公司也开始打起了“卖房保壳”的主意,这已然演变成“全民炒房”的热潮,而这一疯狂现象与去年股灾风波之前的狂热现象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从全民炒股,到全民炒房现象的上演,还是离不开资金逐利的现象。但是,当某一领域的投机色彩过于浓厚,乃至达到了疯狂的状态,则往往预示着风险的来临。

不过,纵观多年来,国内疯狂的房地产市场,似乎给人带来一种“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错觉,而在“越调控越上涨”的怪象下,房价的过度投机现象却依旧显著,其投机性质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的价值。不过,退一步来说,对于国内狂热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其投机现象持续过浓,且货币政策得以形成拐点,加之地方对其真实态度发生转向,则对于严重透支其本身价值的东西,终究还是会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