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市场的两大“怪象”

江濡山 原创 | 2016-09-29 10:3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两年来,中国地产市场呈现出两大“怪象”:一是限购政策产生了“饥饿营销”的效应,地产市场热浪滚滚;二是在房屋销售价格上攻的同时,房屋租金价格却在“闷声”下降,张贴“旺铺招租”的告示充斥于大街小巷。这两种现象足以印证: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已经深陷“病态运行”之中。

  9月18日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部分区域实施限购政策》前后,直接怂恿杭州房价直线快速攀升。该规定看似设定了限购门槛,实际上却在暗示预留的抢购通道:“在市区限购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限购房源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对本市户籍的居民并不在本次限购之列”。

  从今天(9月26日)开始,南京市政府也开始实施主城区住房限购措施,南京此次重启限购,距南京市2014年9月22日取消限购刚好两年。据南京“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南京今年新房成交量达10.56万套,提前三个多月超越了2015年全年10.5万套的成交量。二手房成交也同样火爆,成交量高达11.66万套。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在我看来,这样的限购政策更像是大卖场商家的促销吆喝,人为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对此,经济学家马光远日前撰文称:杭州限购政策一出,就引发了恐慌式的抢购。截至9月18日24时,杭州新房和二手房总共成交5105套,其中新房3265套,二手房1840套,创下了历史新高。甚至有开发商拿着POS机,赶到上海让客户刷卡。每一次限购令,几乎都演变成继续上涨和抢购的发令枪,今年出台限购的城市,几乎都如此。从一线城市上海和深圳3月份限购,到后来厦门、武汉等二线城市加入,外界对限购的解读似乎达成了共识:必须赶在限购之前抢到房子。从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看,的确如此。每一次限购政策不仅无法为市场降温,反而成了助推房价再次上涨的利器,买房者和政策进行反向博弈,房地产政策陷入了真正的“塔西陀陷阱”。

  众所周知,伴随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疲软,早已经被土地财政吊高胃口的各级政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商品房大规模的挤压,一直压得政府、开发商和银行“气喘吁吁”。然而,在整个市场投资机会空前匮乏,而货币发行规模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受“限购”的点火刺激,再次引发房价和地价的再次攀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地王”频现,一些城市的商品房库存明显下滑。由此看来,所谓的“限购”,实际上成为一些政府的“饥饿营销”策略。

  其实,真正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运行状况商业气象的应是:房屋销售价格与房屋出租价格的同方向波动,要涨都涨,要跌都跌。可是现在,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情况却是:一方面商品房销售价格猛涨,另一方面房屋出租价格温和下降,特别是各大城市商业街区的门面房纷纷关张。据此足以说明,中国经济运行已经陷入病态,而且病的不轻。

  试想想:如果各大城市的货币泡沫都蜂拥进入地产市场,再过一段时间会是怎样的情景,通常而言,如果地产市场出现大崩盘,意味着国民经济面临“灭顶之灾”;试想想:如果土地开发大大超越了城市生产力水平,未来会出现多少“死城”?

个人简介
江濡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首席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