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通过率下降是表象,不将问题企业放进市场才是关键

李勇 原创 | 2017-11-16 16:45 | 收藏 | 投票

  IPO的审核通过率高低,作为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一直都牵动着市场参与者的注意力。尤其是,作为IPO发审环节的把关者的新发审委,自10月17日正式走马上任以来,被市场参与者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回顾新发审委自上任以来的表现,在IPO审核通过率问题上已经被贴上更加趋严的标签。

  新发审委10月17日首秀,5家企业上会审核,4家通过一家被否决,IPO审核通过率80%;10月31日,6家上会,2家通过4家被否,IPO审核通过率33%;11月7日,6家上会,1家通过5家被否,IPO审核通过率16.67%。

  整个10月份,新发审委审核25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6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16家获得通过,通过率仅为64%。自10月以来截至11月7日,共有37家企业首发申请上会,21家成功过会,通过率仅为56.76%,达到去年新股重启以来的最低点。这与去年前三季度93.21%的通过率,以及今年前三季度80.99%的通过率相比,大相径庭。

  从数据上看,新发审委确实是审核更趋严了。从审核的特点来看,不再唯利润论,之前上会企业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往往会不予以通过,但是,新发审委让这一隐性门槛不再成为一些净利润低的企业“过不去的槛”;不仅如此,其审核的重点从关注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同时,增加了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未来前景,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这些方面是先前发审环节容易忽视的。

  新发审委审核从严了,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当然是好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万福生科、欣然电器这样的异类。不过,新发审委从严审核也并不意味着过会的企业都是“良种”,也并不意味着审核没有通过的企业就都是“孬种”。就拿新发审委审核的企业来说,有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却成功过会的,也有年净利润高达4亿元却被屈居“门外汉”的。

  被否决的企业固然都是“问题企业”,但是过会的企业也并不一定就不是“问题企业”,并不能保证通过包装粉饰蒙混过关的个例企业不出现。

  不管是原来的发审委IPO高审核通过率也好,还是新发审委上任以来维持较低的审核通过率也罢,不将“问题企业”放进资本市场才至关重要。一旦出现了类似先前万福生科、欣然电器这样的“问题企业”混进资本市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损害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利益。

  作者:李勇(系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兼直融宝研究员)

个人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