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从严审核成为新常态,将带给市场参与者哪些“红利”?

李勇 原创 | 2017-11-27 15:37 | 收藏 | 投票

 自从新发审委于10月17日履职以来,其在IPO审核通过率问题上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被广大市场参与者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回顾新发审委履职以来的这一个月时间,其表现着实是不乏亮点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IPO审核通过率持续下降。自10月17日截止11月7日的数据显示,新发审委共审核了37家企业,有21家企业成功过会,通过率仅为56.76%,创下了自从2016年新股重启以来的最低点。


,“业绩为王”不再成为IPO项目的“护身符”。从审核的结果来看,不仅年实现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有成功过会的,而且还有年实现净利润高达1.7亿元甚至超过4亿元却没有过会的。

 

 

其三,新发审委的关注重点有所变化。新发审委在重点关注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内容的同时,增加了之前容易被忽视的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等。这对于那些以圈钱为目的的IPO企业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泼了一瓢冷水。


新发审委自从走马上任以来,其工作表现可圈可点,给资本市场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改善,如若其从严审核能够长时间得以延续下去,可以给市场参与者带来诸多的红利。


首先,由来已久的IPO堰塞湖问题压力或会得到缓解。新股加速发行得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由来已久的IPO堰塞湖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如今,如若新发审委将从严审核的态度一直保持下去,势必将会使得IPO堰塞湖中之前一直心怀侥幸的排队企业经营主体知难而退,意识到想要随便混进资本市场上市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容易,进而打消排队等待过审的念头。这就使得排队的企业得以减少。


其次,将倒逼发行主体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新发审委如若保持从严审核的态势,由发审委员对提交过会的IPO企业进行问询,只要被询问者回答的方式不当或者表述模糊,就很可能会被发审委员指令过会不通过。这就使得提交过会的IPO企业主体会认真地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使得其按要求提交的信息披露内容更完善,更规范,因为只有更完善和规范的信息披露报告,才会使得其在被发审委问询的环节问询的内容减少,从而提高其过会几率。

 

 

最后,将倒逼保荐机构提升自身实力。由保荐机构所报送的项目,最终要由发审委进行审核,保荐机构保荐的最终结果就取决于发审委是否下达过会指令。在市场作用的驱使下,保荐机构自然也想提高其所报送项目的过会率,这样一来,保荐机构自然也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发审委的脚步走,再今后报送项目时,不再唯利润论”、“唯业绩论”,而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与发审委员一样,更加关注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信息披露、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与未来前景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等方面。如此一来,在催生发行人提升自身质量的同时,也将倒逼保荐机构提升自身实力---那些没有竞争力,缺乏健全的服务体系以及风控能力不强的投行,将会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作者:李勇(系直融宝研究员兼中兴汇金研究员)

个人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