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对违规行为实施“穿透式”监管

曹中铭 原创 | 2017-03-02 08:01 | 收藏 | 投票

    2月20日,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下称“投服中心”)举办ST慧球中小投资者座谈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投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ST慧球动态,并根据具体情况,择机通过公开征集等方式,和广大中小投资者一起共同起诉真正的责任主体,追索赔偿。笔者以为,对于ST慧球出现的闹剧,真正的责任主体才应该是责任的承担者。

    这两年堪称ST慧球的“多事之秋”。去年1月份,因股价持续下跌,慧球科技前实际控制人顾国平旗下资管计划爆仓,顾国平也逐渐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此后,其证券事务代表迎来前匹凸匹董事长鲜言。自鲜言进入慧球科技后,其是否成为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不过,随之ST慧球上演了一系列闹剧却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7月份瑞莱嘉誉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慧球科技股份至4.999978%,离5%只差100股,瑞莱嘉誉通知上市公司拟发布相关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慧球科技却不配合,即使是在监管部门采取下发问询函等多种监管措施的情形下亦同样如此。因对抗监管,慧球科技“变身”为“ST慧球”。今年1月3日收盘后,ST慧球通过信息披露业务系统,向上交所提交了《第八届董事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和《关于召开201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拟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共计1001项议案。1001项议案中并不乏奇葩议案,与上市公司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议案比比皆是。上交所审核后,要求其董事勤勉履职,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议案进行调整修改。然而,上市公司在收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函后,并未按照监管要求修改。而更加恶劣的是,1月5日,上述未经披露的公告及监管工作函在网络媒体上全文泄露。毫无疑问,此次ST慧球向监管层发出了赤裸裸的挑战。

    前后两次对抗监管,结局可想而知。去年9月份被ST后,其股价从16.25元一口气跌至11.77元,短短的9个交易日内,跌幅高达25%,投资者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今年奇葩议案闹剧发生后,ST慧球被强制停牌至今。而且,该上市公司在6个月时间内,先后两次遭到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非常罕见。

    显然,ST慧球上演的一幕幕奇葩式的闹剧,其背后的“主演”是相关责任人员,上市公司只是其中的“载体”而已。如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比如罚款,那么将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实际上还是由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来承担的。这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ST慧球高管违规,全体股东埋单。即使相关高管或责任主体受到处罚,那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但如果处罚的鞭子打到全体股东身上,则是不公平的。

    因此,此次投服中心欲通过征集的方式起诉“真正的责任主体”,笔者以为是真正抓住了矛盾的焦点。事实上,ST慧球上演的奇葩式闹剧,均是因“责任主体”在幕后操纵的结果,由其来承担责任,亦是众望所归。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全体股东一同埋单的现象,在当前的市场上大量发生着,这是市场的另一种不公平。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出现的违规行为,笔者建议应该“穿透”至相关个人身上,由相关个人承担责任,如此才能凸显出市场的公平。而且,如果ST慧球投资者的损失,最终由相关个人来承担的话,那么违规成本将大幅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违规行为进行“穿透式”监管,亦能达到大幅提高违规成本,严惩违规者,警示后来者的目的。

特别提示:请扫描下边的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 caozhongming999 关注曹中铭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