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靠谱吗?

董希淼 原创 | 2017-04-06 10:3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年来,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但不少投资者发现,部分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惊人,但实际收益往往较低。比如某银行近期一款预期最高收益超9.48%的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率仅2.2%。

  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有什么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是由固定收益合约与衍生金融合约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性理财工具,由固定收益部分和衍生部分两部分组成。由于衍生部分大多类似期权,通常可以把结构性理财产品看作是债券加期权的组合。

  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蕴藏了巨大的潜力,商业银行也纷纷选择发行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结构性理财产品最初是由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的,外资银行在我国结构性理财市场上仍然占主导地位。而中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发行收到限制较多,发行的理财工具以债券类及货币类等非结构性产品为主。

  2012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的下降,为提高预期投资回报率,吸引潜在客户,部分中资银行逐渐扩大发行内嵌衍生工具的结构性产品,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应运而生。

  作为创新型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并非没有风险。而结构性理财产品和一般理财产品差别较大,对于其实际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两者难以进行类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结构型理财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随着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其风险主要来自挂钩标的物,标的物的风险势必会传递到结性理财产品。

  与标的资产相类似,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除此以外理财产品还有自身独特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一是流动性风险。一般情况下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封闭的,产品存续期内投资者没有提前有赎回理财产品的权利;即使允许提前赎回,也将付出较大的代价。二是投资的风险,理财收益率设计结构较为复杂,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相关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来说难以判断其投资价值和风险。

  就具体产品而言,一般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程度和收益率按由低到高排列为外汇、利率债券、基金、股票。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收益率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对于结构性理财,其最高收益率仅在投资方向选择最准确时出现;大概率情况下,到期实际收益率会跌入后几档收益。甚至于某些设计激进、可冲击更高收益的产品,还可以设计成不保本的,即投资人要承受产品到期出现本金亏损的可能性。

  由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存在收益区间巨大、预期收益率远高于实际收益率等问题,对一些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的老年投资者而言,很容易高估预期收益,甚至把预期最高收益率误以为实际收益率。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在购买过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老年人中,有近八成人认为这类产品的风险较低。因此,建议老年投资者或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尽量避免购买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在英国,金融服务监管部门(FCA)对结构性产品有明确的产品管理指导,要求金融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对新发行的结构性产品进行压力测试,公布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很少有公布各种预期收益率出现的概率的情况。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较为复杂,产品说明书往往晦涩难懂,而普通客户大多缺乏专业知识,不少人买此类理财产品时并未真正认识到风险,单纯被高收益率所吸引。

  因此,提高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和相关信息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要强化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打破可能存在的“刚性兑付”预期。

个人简介
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每日关注 更多
董希淼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