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的发债利率不利于资本市场

杜坤维 原创 | 2017-05-08 07:16 | 收藏 | 投票

    中国不搞大水漫灌刺激经济,但是货币政策总基调也是稳健中性,而不是从紧,要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健货币环境。

     据每经新闻,4月份以来,数只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已超过7%。4月19日,两只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均为7.1%。Choice金融端数据显示,企业债利率从年初的3%节节攀升,至今增幅达380bp。发债利率7.1%不是顶,到了4月27日贵州贵龙的实业公司发行的一笔5年期AA级的企业债利率竟然高达7.8%,相比于1年多以前万科发债高出一倍以上,其企业发债利率要低于银行信贷等,发债利率升高到7.8%,实体经济实际融资成本已经高于8%了,中国经济在下行阶段,如何能够承担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
    政治局会议指出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金融活,金融稳应该是指利率稳定,流动性稳定,发债成本短短几个月上涨380个基点,金融能说稳吗?4月26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银行贯彻落实举措。会议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虽然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没有一个标准,但是7.8%的发债利率要说稳健中性笔者实在不敢恭维,不敢赞同。既然央行是学习政治局会议精神,是不是应该秉承“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7.8%的发债水平是不是良好的金融环境。
   央行货币政策控制的是货币总量和维持货币市场合理的资金成本,而不可能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希望通过减少货币总量和抬高资金利率实现经济转型,与央行的职责是不相匹配的,也是做不到的。央行怎么通过货币总量的变化和市场资金成本的高低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上没有一家央行做到这一点,中国央行岂能例外。央行的职责提供合理成本的资金稳定就业,实际上就是稳定经济。
    如果央行希望通过货币总量和抬高资金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笔者认为势必会伤害整个经济的发展,随着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升高,中国经济也出现了某些变化,2017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4月份,制造业PMI为51.2%,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但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4月份,制造业PMI为51.2%,是去年11月以来最低,远低于市场预期,经济短期见顶迹象较为明显。   中国经济需要一个较低的利率环境来支撑经济增长,而不是一个紧缩的货币政策遏制经济增长。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其操作手法被市场认为是锁短放长,也就是通过公开操作方式,以高利率的28天期逆回购代替低利率的7天期逆回购,甚至使用MLF代替7天期逆回购,但是与降准相比,这些操作都是短期的,因此从中长期看,依然是锁长放短。利用7天期资金配置债券是期限错配,那么利用短期资金去投给实体经济回收期更长,是不是期限错配,因此央行释放短期资金再多也只能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套利,而不可能进入实体经济,因为期限错配风险极大,因此央行保持17%的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短期资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较坏的紧缩的货币政环境,而不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所以中国经济开始重新进入下行通道。
    中国需要降准的理由在于中国基础货币投放一直依赖于外储,而目前外储已经减少了1万亿美元,相应的流动性也就减少了大约7万亿美元,央行通过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远远没有达到7万亿元,按照六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大概只有4万亿元,这就造成市场流动性较为紧张,这势必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融资,造成融资贵融资难。
   但央行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而是秉承三去一补的去杠杆思路,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去杠杆不仅仅是金融去杠杆,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去杠杆,日前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去杠杆,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企业去杠杆,不是简单的降低企业负债,如果硬生生的给企业去杠杆,搞不好是会搞死企业的,而是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也包括财务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留存利润还清企业债务的方式来去掉杠杆, 因此实体经济去杠杆,不是简单粗暴的紧缩货币政策,以休克式疗法来去杠杆,而是营造一个适合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让企业更好发展,达到去杠杆 目的,这样的好处不言自明,整个中国经济活了,内需增加了,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抬高市场资金利率,实体经济融资自然少了,但未必就能降低整个经济的杠杆,反而会因为很多企业陷入破产而推升给整个经济的杠杆。
   因此央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反而会因为融资陷入困难,而增加“风险点',央行不可以不察!
   中央提出不搞大水漫灌刺激经济,实施的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央行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发债利率升高到7.8%,让实体经济承担过重的融资成本,这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尤其是通过公开操作释放短期流动性而实施极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无法形成长期资本,只能形成短期的资金套利资本,这样的货币政策是有害于中国经济的,也是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目前的股债三杀有点太过。
个人简介
从事股票市场投资,同时写一些财经评论
每日关注 更多
杜坤维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