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奇葩打脸研报要甄别事实不可等闲视之

杜坤维 原创 | 2017-08-08 06:57 | 收藏 | 投票

       券商研报屡屡啪啪啪被打脸,是专业素养问题,还是分析师职业操守问题,笔者认为管理层理应梳理一番,毕竟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近被中国资本市场称为“宇宙总龙头”的方大炭素再度成为市场的焦点,不仅仅在于其短时间涨幅巨大,走势颇具妖性,自6月23日至8月4日,短短29个交易日,市值从204亿增加至568亿,从6月23日至8月3日,30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到205%,还在于券商研报的力荐,据证券时报网,券商研报对方大炭素股价上涨起到了大大的助推作用,6月份以来方大炭素单个公司的券商研报多达几十份,其中强烈推荐、增持、买入评级的就有11份。
      最引人瞩目的研报是某些券商的放大炮式预测,据每经新闻,一个研报是根据市场价格测算,估算公司7月份单月的净利润达到5亿元左右,而且这个利润级别大概率有望维持到明年年中,另一个研报是在7月25日指出方大炭素年化净利润达到70亿元,然而就在7月17日,该机构还只是预测方大炭素年化净利润为60亿元,换句话说,仅过了8天,该机构对方大炭素的年化净利润预测就激增了10亿元。
   这样的研报遭遇上市公司的澄清打脸,据证券时报,对于这样的研报 上市公司方大碳素看不下去,也看不下去了,直接出面否认。公司称,“7月份公司净利润预计达到5亿元左右”,数据与事实不符;“高利润大概率持续到明年3月”,结论缺乏事实依据;“年化盈利能力已达70亿元”,结论缺乏判断依据。
    目前投资者的素质已经有所提高,很多投资者就高度关注券商机构的研报,根据券商研报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根据券商研报的股价预测来决定操作思路,而且目前是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异常发达,信息传输扩散非常快速,一些重磅级研报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就会导致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出现投资者跟风买进,如果研报风控掌握不好与事实不符合,是会误导投资者投资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如果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某些上市公司为了所谓市值管理,已经在市场形成一条龙服务, 从机构发布看空报告助力机构建仓,到上市公司信息发布,聘请分析师发布看多报告助力主力资金拉升股价,吸引市场跟风,让投资者高位接盘主力资金筹码,完成一个完整的炒作,坑害投资者,那就问题大了去了。分析师就不仅仅是素养问题,而是忽悠坑害投资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严重者已经成为市场操纵者的帮凶,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是要得到处罚的。
   每经新闻引用市场人士观点:“投资者获得信息有限,要么就是看研报,但是研报信息准确是否,是否夸大利好,都难以证实。监管层对券商研报规范性已经严加管控,但是不负责任的研报依旧常见于我们身边,投资时最好要仔细鉴别,特别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被研报牵着走,否则投资很容易被误导而产生亏损。”这里有一个问题,普通投资者不是机构不可能上门调研,研报都不能信还能信什么?因此管理层为了规范券商分析师的卖方报告,出台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规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
   可非常遗憾,该规定并没有对券商研究人员发布不真实报告有太多的惩治措施,所以券商奇葩研报,放大炮研报,不真实研报屡屡发生,让市场震惊不已,管理层作出处罚的案例并不多见,毕竟处罚无门。
   据有关资料,在美国,《职业行为道德准则守则》就是一本书,厚达200余页,对证券分析师的方方面面的行为都提出了系统的规范。证券分析师必须完全遵守,否则将有停牌、吊销资格、处以罚款、送交法律部门等处罚,所以美国分析师就不敢拿自己的职业道德开玩笑,相对而言研报质量更为准确更为详实科学。
   笔者认为针对一些分析师出格研报,尤其是遭遇市场质疑和上市公司澄清的研报,应该加强核查监管,尤其是对于股价出现明显异动的上市公司研报,更应该进入监管视野,查一查分析师与炒作资金有没有勾结在一起,助力炒作资金炒作股价谋求不正当利益,如果有的话,可以参照证券市场股价操纵的一致行动人给以严厉处罚,如果只是专业素养或者是博眼球问题,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警示。
个人简介
从事股票市场投资,同时写一些财经评论
每日关注 更多
杜坤维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