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就是以东施般的价格买入西施般的价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陈世炎 原创 | 2018-10-12 12:02 | 收藏 | 投票

  价值无法精确计算,跟老子讲的天道一样,即价值自己不会说话,需要人们去发现。在现实中,价值总是以价格的形式出来,以至于离开了价格就无法表达价值,而且任何价值都是按价格来交易的。所以说价值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水有价值,但是价值似乎又不在水里。因为不论你用何种科学实验手段,你都无法在水里分离出价值。价值在估值过程中显现,即投资者赋预它以价值。一投资对象,你认为它值多少,对你而言,它就值多少。从这种意义上讲,价值看似在投资对象里面,实际上它在投资者的心里面。正因为如此,同样的东西,人们赋予的或认可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其背后正是估值的标准不同,而这些标准完全是由估值者主观认定的。一杯清水,对于沙漠上行走的人,与对于守着水龙头的人,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对特定投资以象中的价值,有多少个投资者,就有多少种看法。而且每位投资者对这一价值的看法也常常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由于价值的不确定性,投资在对待价值时特别容易犯两种类型的错误。第一种类型的错误就是把价格当作价值。

  在市场中,价值与价格之间常常被画上等号,价格被公认是价值的度量单位。在市场中,用价格来回答关于价值的问题是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看清价格比看清价值要容易很多。在市场上,一个若要查看任何一件东西,一只股票也罢,一件衣服也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价格。尤其是股票,除了代码,就是价格。你连股票的成色、品相都看不到。所以价格随处可见,价值却藏于无形。于是价格常就被当作价值,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但是,价格是价格,价值是价值和。价格通常不等于价值。

  即使价格与价值偶尔重合,并以价格的形式显现出来,你要看到的仍然是那个视之不见的价值,而不是价签上的数字。价格要求你注重市场行情,价值要求你注重企业自身。所以巴菲特告诫我们,价值投资者实质上是企业分析师,并非股票分析师。格雷厄姆说,以生意经为投资经的投资才是最成功的。所以格雷厄姆称股市为市场先生,而市场先生找作就是每天向投资者报出价格。以价格为价值,每天跟着行情随波逐流,必然造成投资者行为短期化,以投机代替投资,每天以价格上涨而喜,以下跌悲,结果反而错过了真正的价值。

  投资者最容犯的与价值有关的第二种错误,是疑邻窃斧式的错误。由于价值具有很强的主观认定性,一些投资者就完全按自己的偏好任意高估投资对象的价值,并且像在《列子》的典故中所说的那样,只寻找或接受支持自己判断的证据,甚至把任何相关的现象都看成是支持自己价值判断的证据,完全无视并拒绝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判断证据。一些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作“肯定的陷阱”、

  这种错误的性质,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犯这种错误有个独特的好处,就是由于自己断定自己得到了西施,所以心情特别好,至少在发现她不是西施之前心情都很好。这种错误的坏处是用得到西施的成本得到的往往是东施,结果是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比如一些投资者由于自己在情感上喜欢某只股票,怎么看怎么都心生欢喜,就会寻找各种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这个看法,认为自己完全了解这个对象并得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只是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通常多于自己实际知道的。

  现在A股市场整体市净率,市盈率都创历史新低。再加上昨天全球股市大跌,A股上证和创业板创2014年以来新低。现在正是市场先生报出极低价格,价格严重低于内在价值时,正是出手投资的最佳时机。

  给投资对象估值,就像审美一样,很容易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错误。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每个情人都是西施。培根说:赞同性的证据比否定性的证据更让人兴奋,这是人类改不了的错误。所以价值投资哲学在这里正好用上,它告诫,假如你发现了貌似西施的投资对象,不要过于兴奋,反而要格外审慎,多重验证;做判断时要保守、不要激进。价值投资正是如何以东施般的价格获得西施般的价值。

个人简介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已经从事股票投资十多年,业绩优秀,已由小散户成长为专业、职业投资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陈世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