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政策调整 A股定增再现“狼来了”?

曹中铭 原创 | 2018-11-29 07:41 | 收藏 | 投票

     自证监会11月9日修订发布再融资新规《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后,上市公司再融资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定增。不仅表现在披露定增上市公司的数量上,也表现在定增预案的数量上。

 
    据统计,在11月9日至25日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有22家上市公司公告28份定向增发预案,预计募资547.14亿元;另有2家上市公司公告两份配股预案,预计募资53亿元。而今年10月份则仅有9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10次,次数环比下降9%,募资总额132.84亿元,环比下降57.25%。仅仅就上市公司定增而言,新规实施后,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对定增的积极性。显然,此前再融资市场下滑与融资门槛较高以及融资使用受限存在较大关系。
 
    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规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调整,允许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定增等不受18个月融资间隔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这表明,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将更加容易。二是进一步放宽了再融资资金的使用范围。明确通过配股、优先股、定增等募集而来的资金可用于还债和补充流动资金,对于通过其他方式募集的资金可用其中的30%还债或补充流动资金。而从整个市场看,上市公司对于资金是非常渴求的。如今再融资政策松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显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虽然我们目前只有半个月时间的数据,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但从A股上市公司对于再融资特别是定增的需求看,A股定增今后再现“狼来了”将不会出现意外。
 
    自2015年上市公司定增融资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之后,这几年来的定增融资额均超过万亿。像2016年达到1.7万亿,2017年下降为1.32万亿。其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去年2月份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政的缘故,也导致此前上市公司密集再融资、大规模再融资的格局出现变化。比如此前上市公司的定增,其融资金额可“再造”一家上市公司,如今,像定增股份数量有不超过总股本20%的比例限制,上市公司“狮子大开口”式的再融资无形中会受到影响。
 
    在证监会没有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规范以前,再融资市场可谓乱象频出。具体表现为,手握巨额闲置资金也要启动再融资,或将再融资到的巨资用于委托理财,或用于还贷还债。这些乱象虽然没有被禁止,但也常常遭到市场的质疑与诟病,并且也导致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严重扭曲。不仅如此,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往往会编造募投项目,而在募资到手后,又会以五花八门的理由终止项目的投入,而募资则到了上市公司手中,任其肆意挥霍。
 
    此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松绑,固然是为了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防止某些上市公司因为融资难而陷入困境。不过,在再融资政策松动后,在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资积极性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却不可被忽视。
 
    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的背景下,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就非常有必要。主要措施包括,一方面,虽然再融资的间隔期从18个月缩短为6个月,也应该对频繁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说“不”,以防止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行为,以及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存在资金闲置、巨额资金用于理财的上市公司,或者此前募投项目没有实施的上市公司,同样应否决其再融资申请。(首发于11月27日《成都商报》)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