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扎堆赴港上市的背后

曹中铭 原创 | 2018-07-03 07:49 | 收藏 | 投票

     继今年5月份海底捞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之后,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小米、美团、映客直播、华兴资本、找钢网,以及宝宝树等内地企业纷纷谋求在港上市。上述众多企业中,不乏像小米、美团、找钢网等存在“同股不同权”的企业,而且其中的知名企业亦不少。

 
    众多名企纷纷赴港上市,显然与今年4月30日港交所实施的IPO新政有关。被称为港交所25年来最大变革的IPO新政,放宽了新经济企业的上市条件,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因此,在赴港上市的企业名单中,才能看到小米、美团等企业的身影。
 
    近年来,像美国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都在争抢新经济企业的资源,在此背景下,我国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今年开始奋起直追。对于香港市场而言,内地更多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能为港交所带来新鲜的血液,能为其引来活水,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结构。而对于内地企业而言,由于像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无法直接在A股发行股票,赴港上市不仅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其借助于香港市场做大做强。因此,众多名企赴港上市,将会产生双赢的结果。
 
    德勤近日发布的《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18年上半年回顾与前景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港交所则预计截至6月30日,将有101只新股上市,合计募资金额高达503亿港元。上半年IPO数量达全球首位,凸显出港交所对于相关企业的吸引力,基于上述原因,众多名企选择赴港上市亦在情理之中。
 
    同样是新股上市,A股与港交所存在多方面的不同。与港交所相比,今年沪深股市挂牌的新股只有59家。从数量上看,两者并不在一个“量级”上。众多名企扎堆赴港上市,除了港交所的吸引力外,其对新股较强的接收能力与承受能力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年以来,虽然A股挂牌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但市场已不堪重负。像上证指数从3587点高点下探至2782点,虽然个中也有诸如中美贸易战、境外市场暴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但新股IPO却是不可漠视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切的背后,无形中凸显出A股对于IPO的承受能力不足。
 
    在市场炒“新”方面,2017年以来,包括阅文集团、雷蛇、平安好医生在内的号称“新经济五剑客”的独角兽企业在港交所挂牌。来自Wind数据显示,除阅文集团外,目前其余四只均已破发,其中易鑫集团最新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跌幅近60%,雷蛇最新收盘价相较发行价跌幅达到53.35%。与港股不同,A股素有炒“新”情结,对于独角兽的炒作同样如此。与港股独角兽破发不同,A股独角兽企业表现要强劲得多。从炒作独角兽的角度,港股市场明显要理性得多,不像A股投机氛围浓厚,实际上也是A股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而从新股发行上来看,由于是市场化发行,名企赴港上市能够获得较合理的估值。比如港交所新股既有10-20倍市盈率发行的,有20-30倍市盈率发行的,也有的新股发行市盈率超过40倍,这与A股有23倍市盈率的“高压线”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港股市场像小米的新股发行,其招股价格位于17港元至22港元之间,市场最终选择的结果是17港元。17港元的发行价格,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当然无须体现创始人以22元发行的个人意愿。
 
    对新股的承受能力、热衷于炒“新”,以及窗口指导下的新股发行,体现出A股与港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也是新兴+转轨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的差距。A股要缩小这些差距,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市场监管以及投资者保护上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发于7月2日《成都商报》)
 
特别提示:请添加微信号 caozhongming999 关注曹中铭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