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计划退出P2P 网贷转向消费贷?

戴志锋 原创 | 2019-07-24 17:0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核心观点

 
  陆金所是国内P2P行业的龙头,P2P业务的监管问题影响其上市进程。陆金所旗下的P2P平台陆金服截止6月底,待还余额为984亿元,排名行业第一。陆金所的业务结构不断调整,目前已形成集合陆金服、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陆金所国际和平安普惠的“四所一惠”战略生态圈布局。由于P2P的牌照迟迟未落地,影响了陆金所上市进程。
 
  陆金所的P2P业务如何转型?1、资产端。将通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来延续陆金服资产端的业务,在获牌之前也以平安银行作为放贷主体,平台作为助贷机构获取借款客户。在借款客户定位上会与有平安银行形成差异,覆盖更多的长尾客户,包括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2、资金端。将继续做强财富管理平台,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平台销售的产品为标准化的公募产品,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可以是消费金融资产,投资工具包括债券和ABS产品等。陆金服的投资客户可以向陆金所的财富管理平台进行导流。3、留存客户。陆金服2017年的平台运营数据:累计出借人总数为56万人,累计借款人总数为120万人。这些客户资源可以向陆金所的其他平台进行转移。
 
  P2P网贷备案短期或难实现,助贷模式是大部分网贷平台主要的转型方向。1、监管方面,一方面要求网贷平台在备案前不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引导小型平台主动退出。作为行业龙头的陆金所表示将退出P2P行业,表明网贷平台备案的难度较大。2、发挥资产端优势。资质较好P2P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端能力,能为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部分P2P平台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转型,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端的合作;助贷模式会成为其主要转型方向。
 
  消费金融市场展望:分层与风控。1、长期来看,消费金融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层市场。风险控制对于分层的消费金融市场尤为重要。2、金融科技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参与主体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差异化;传统金融机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受益者。3、陆金所转型消费金融的挑战:如何找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层市场,发展出对应的商业模式与风控模型;在平安集团的众多消费金融体系下,如何定位与区分。
 
  报告正文
 
  事件:
 
  7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公司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相关牌照。目前,陆金所的P2P业务正在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点评:
 
  陆金所是国内P2P行业的龙头。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9.37亿元,是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P2P业务曾经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陆金所不断调整业务结构,目前P2P在陆金所的业务中占比已经较小。但陆金所的P2P平台依然是行业老大,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陆金服(陆金所的P2P平台)的综合评级排名行业第一。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待还余额排名第一,截止6月底,陆金服的待还余额为984.3亿元,远超第二名玖富普惠的480.1亿元。
 
 
  P2P业务的监管问题影响了陆金所的上市进程。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作为国内的P2P行业龙头,一直有上市计划传出,但由于网贷行业监管收紧、去杠杆和经济下行导致风险暴露等问题,上市计划一再推迟。今年3月陆金所完成了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94亿美元。陆金所是一家集合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机构交易平台多种功能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2017年陆金所在新加坡成立了陆金所国际,开展海外线上财富管理业务。目前,陆金所已形成集合陆金服、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陆金所国际和平安普惠的“四所一惠”战略生态圈布局。虽然P2P的业务比重已经大幅压缩,但由于P2P的牌照迟迟未落地,潜在的监管风险影响了陆金所的上市进程。
 
 
  陆金所的P2P业务如何转型?陆金所的业务布局会符合平安集团的整体战略安排,与平台集团旗下的其他平台形成差异化定位,并在业务上进行协同。1、资产端。陆金所将通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来延续陆金服资产端的业务,在获牌之前也可以以平安银行作为放贷主体,平台作为助贷机构获取借款客户。在借款客户定位上会与有平安银行形成差异,覆盖更多的长尾客户,包括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在运营和风控方面,陆金服可以与集团其他平台加强合作,完善风控模型,提升用户体验。2、资金端。陆金所将继续做强财富管理平台,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平台销售的产品为标准化的公募产品,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可以是消费金融资产,投资工具包括债券和ABS产品等。陆金服的投资客户可以向陆金所的财富管理平台进行导流。3、留存客户。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P2P平台,陆金服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根据陆金服2017年的平台运营数据,累计出借人总数为56万人,人均累计出借金额为24万元;累计借款人总数为120万人,人均累计借款金额为11万元,项目逾期率为1.02%,这些经过验证的客户资源可以向陆金所的其他平台进行转移。4、面临的挑战:P2P模式的优势在于轻资本,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不承担信用风险,可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转型消费金融之后,这一优势消失,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需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找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层市场,发展出对应的商业模式与风控模型;在平安集团的众多消费金融主体中明确自身的定位。
 
  P2P行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一是因为业务规模大,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P2P行业累计成立平台数达到6617家,峰值时整个行业贷款余额超过万亿元;二是因为涉及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风险判别能力有限,P2P平台缺乏监管导致出现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使老百姓利益受损,进而成为社会问题的隐患。
 
 
  网贷备案或难实现。过去几年,针对网贷平台的监管在持续进行,下发一系列文件对平台提出整改要求,原计划2018年6月底对符合要求的平台进行备案,但实际上,截止到目前没有一家网贷平台获得备案,且延期后并没有给出新的时间表。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求网贷平台在备案前不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引导小型平台主动退出。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截止2019年6月底,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降至864家,整体贷款余额降至6871.2亿元,下降趋势仍在持续。作为行业龙头的陆金所表示将退出P2P行业,表明监管部门给网贷平台备案的希望日渐渺茫。
 
 
 
  P2P的借贷模式日渐式微。P2P模式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融资活动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满足普惠金融的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P2P模式有明显的缺陷,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个人投资者风险难以分散。1、平台方不能设立资金池、不能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每一笔交易需要一一对应,即使平台方对投资者投资每个项目的金额设定上限,如果该项目发生兑付问题,投资者的风险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分散。2、网贷平台只承担信息中介、不承担信用中介,不能为平台上的项目兜底,个别风险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投资人信心的大面积崩塌,形成流动性风险。3、从海外网贷平台发展经验来看,资金端也有机构化的趋势。在经济景气情况下,投资者能在网点平台上获取较高的回报,但经济周期下行中个人投资者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分散,或面临严重损失。
 
  助贷模式是大部分网贷平台主要的转型方向。对于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转型的可行方案,但大部分网贷平台并不具备申请金融牌照的实力。虽然网贷行业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问题,但其普惠金融的实践不能被全盘否定。部分资质较好的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端能力,能为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将资金端从个人投资者向金融机构转移,网贷平台可继续发挥在资产端的能力。部分P2P平台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转型,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端的合作。目前关于助贷的监管要求尚未明确,对于想继续经营下去的P2P平台,助贷模式会成为其主要转型方向。
 
  消费金融市场展望。1、消费金融是金融机构资产端的重要投向,占比处于上升通道。从政策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受到政策支持,通过发展消费金融可刺激居民消费,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银行都在进行零售转型,加大零售业务投放。经济下行周期中,对公业务受影响更明显,企业贷款需求不足,还面临不良率上升的压力。2、金融科技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线上化、移动端已经成为消费金融主要的服务渠道,目前已形成获客、风控、运营等完整的业务体系。线上自动化流程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业务处理能力。通过风控模型自动审核贷款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风控方面,通过设备指纹、社交图谱分析、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机器学习的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精准画像,提高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评价能力。在放款之后,对客户在的互联网上的产生的数据做持续跟踪,及早发现风险隐患。3、传统金融机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受益者。包括P2P平台在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激活了大量的长尾客户,即长期以来未被银行服务的信用白户。随着技术和业务模式的成熟,传统金融机构入场获取客户,未来将继续占据消费金融主要的市场空间。4、长期来看,消费金融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层市场。首先,金融机构具有资金端优势,平台方具有资产端优势,两者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大型互联网平台具有明显的流量优势,获客成本低。其次,各种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不同,可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信贷产品。资金成本的差异也决定了目标客户的不同。最后,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还有提升空间,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上有进一步差异化的需求。对客户设置标签、进行画像分析,对每个细分人群精准定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个人简介
深圳市微付收科技公司创始合伙人。曾在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任首席银行业分析师,2009~2013年连续5年入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其中2013年获《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3名、21金融行业分析师第2名、“水晶球”银…
每日关注 更多
戴志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